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性分析

一、高校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性分析

(一)育人理念的契合性

高校武术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指导高校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高校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指导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外,在育人教育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武德、武礼、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谐理念等思想内容和价值观的教育上。武德主要是指对从事武术学习的人所提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其作为中华武术的灵魂和精髓,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与立德树人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武德中最突出的思想是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的统一,无数武术爱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武德提倡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众多习武之人将武德中的爱国修身、尊师重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内容作为自己的习武信条。武德中的“德艺双馨、内外合一”等和谐价值观正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的生动体现。对高校学生进行武术礼仪、武德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将显性的技术学习与隐性的思想熏陶有机结合的目的。

因此,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在思想、精神、理论层面以及实际行动中主动接受武术文化的洗礼,进一步深入领悟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武术学习,学生在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上受到的教育达到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相一致的目的,并通过自身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用于指导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育人主体的契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武术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根基,教师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辉煌文化,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主动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华武术是在我国悠久的伦理道德文化的洗礼和孕育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习武者尚武崇德的要求。习武先习德,在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和武术文化的传承中,道德品质的高低是对习武之人的重要考察条件。主要表现为习武与爱国、修身、立志及品德的统一发展。学生的武术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武术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是对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发展,使自己养成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共同发展,从而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三)育人内容的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上国家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瑰宝,更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武术有着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武术文化是武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文化内容与课程思政育人内容相契合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武术文化中蕴含着忠心报国、舍身为国的家国情怀。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武之人,自古以来便有那么一股精气神,是武术的磨炼更是武术蕴含的精神造就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这也是中国几经风雨却依旧保持强盛,即使是外敌环绕,依旧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武术的魅力也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武术文化中蕴含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术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诀不离口”“十年磨一剑”等谚语都是用来描述练武之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习练武术经历的痛苦,使得练武之人,无论是内在的心态还是外在的技术掌握,都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3)武术文化中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各领域都渗透了浓厚的伦理道德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伦理道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重义轻利、真诚有信、勤俭廉政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在加强个人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无数的贤良志士,塑造了他们的理想人格。习武先习德,对于中华武术来说,传统伦理道德对习武者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形成了包括“仁、义、礼、信、勇”[2]在内的独具特色的武德文化。武术的一招一式都在映射着中国的文化,使习武之人练出了一颗颗赤子之心。

(4)武术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和谐理念[3]。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武术文化便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武术中所讲究的六合思想,即“内三合、外三合”。习武之人重视人际关系,讲究身心和谐,追求内练与外练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不仅是技术上达到协调准确的规范要求,更是追求身心和谐,讲究内练与外练的和谐统一。习武之人都是将习武与个人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武术中所体现的“内外兼修”,正是习武之人通过习练武术最终要达到的一种身心合一的理想境界。在高校武术教育中,这种和谐价值观念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团结互助、和睦和谐的社会价值观。

高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技术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思想文化层面的升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武术文化中伟大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文化及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高校武术教育中这些丰富的育人内容与课程思政不谋而合。无论环境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这些丰富的育人内容的内涵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说,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教育两者的育人内容是相契合的。

(四)育人功能的契合性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武术技能,更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结合的丰富功能体现。武术教师应深入挖掘武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丰富思政内容,使其丰富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武德、武术健身、武术智慧等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

(1)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和核心。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与切磋中讲究“以德服人”,注重对练武之人武德的培养。为更好地规范习武者的道德行为,武术中专门规定了武德守则。主要包括: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弘扬武术、以德为先,遵纪守法、伸张正义,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知行统一,仪表端庄、礼貌待人,维护公德、尊师爱生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武术学习中以德育人的具体体现。在武术的技艺切磋中,习武之人并不追求什么胜之以武、胜者为王,而是讲究和谐相处,点到为止,武艺切磋前的抱拳礼正是以礼相待的外在具体表现形式。在当今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品德修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武德教育更应该借助课程思政教育的推动作用,将传统武德的传承同高校武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武德与武术教学育人价值的内在联系。可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突出武术的育德功能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武术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武术种类繁多,技巧变化多样,也为武术学习提供了较多的选择。学生经常习武可以起到内外兼修的功效。例如,散打是最为直接果断的武术学习内容之一,学生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提高反应能力和爆发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击倒对方;又如婉转柔和的太极拳,正是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太极拳动作的一招一式看似柔弱、缓慢,却注入了一种精神灵魂,要求习练者注意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经常练习对于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武术中的跌摔练习、擒拿与解脱练习、跳跃练习等内容更是要求习练者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全身各器官组织参与其中来完成动作学习,不仅仅增进身体健康,更是具有防身效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呼吁学生动起来加强体育锻炼,武术在提高青年一代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武术不仅仅是技术育人,更是智慧育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智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技术熟练、身体协调就够了,在进行武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认知事物、探寻真理、发展智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技艺熟练、有勇有谋的武术人才。同时,武术与哲学(如太极阴阳理论)、武术与医学(如点穴法)、武术与艺术(如杂技、舞蹈)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存在着交叉融合,在武术技能的学习中融入一些与传统武术相关的元素,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可以获得其他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为武术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传统武术讲究形神兼备,追求外在的形美与内在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就拿“金鸡独立”来讲,真正的美的体现的是动作展现出来给人一种挺拔舒展的美感,又如“腾空飞脚”动作所展现的是一种外在动作的协调平衡美,并伴有手脚动作接触时的击响声音,外在的形态美与内在的气势一并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所向无敌”的美感享受。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包括对套路动作、攻防动作、太极拳动作等的学习,通过对这些武术动作的学习,学生一招一式浑然天成,可以深入感受武术的独特韵味美。同时武术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赛场上对手之间激烈的搏斗,武术选手武术套路及武术表演节目的展示,皆是冲击人的心灵、视觉的演艺,使人们得到愉悦、放松的美的感受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