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延伸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延伸

(一)完全人格的塑造

新时代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的完全人格的建立就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出现则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更是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人格的一种诠释,体育作为一种育人方法,在培养学生完全人格方面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作用,是人格教育的首选方式。完全人格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思政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之本,还要为学校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掌好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全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五育并举的融入

完全人格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坚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主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创新育人方式,在融入五育并举的主旨中打破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规路径。一是坚持“以体育德”,即将立德树人植入体育教育中,在品德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坚持“以体提智”,即在改变学生“重文轻武”的观念上下功夫。三是坚持“以体促美”,即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下功夫,体育技术动作展现出优雅的身姿、优美的动作,对学生审美观的提升和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四是坚持“以体带劳”,即在改变学生劳动观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中,从而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劳动观念。

(三)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1.立足新起点,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传承体育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手段,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实现学生体育价值塑造的新方法和新起点。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正是立足于课程思政这一大环境和新起点,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塑造完全人格的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将树立完全人格这一价值观点贯穿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开启新征程,实现完全人格的育人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构成,四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完全人格的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准确把握和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在引领学生品德修养、思维发展、美的情操和劳动热情等方面的价值优势,培养拥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体现“五育融合”的观念,将通过体育教学塑造完全人格设为最终目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打造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美、以体育劳的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坚持技术、体能、战术和知识的“四管齐下”,坚持融入性、挖掘性、适应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原则,将德智美劳四种素养,润物无声地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有效的育人过程。在教学评价开展中,寻求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基于完全人格塑造的目标,实现其所反映的技能传授和价值引导,创设“四位一体”教学评价体系,彰显体育课程育人教学的多元性和完善性。

3.实现新作为,开拓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新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体育课程+思政课程”,或是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些思政话语。[10]体育课程思政应是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合、嵌入发展,将价值引领始终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完全人格理念下开展的体育课程思政,不仅围绕体育教育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这一主题,更开拓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新路径,以“双育融合”(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为根基,以“三大要素”(建设两类教学资源、落实三大课程属性、实现四大育人目标)为过程,以“四步循环”(设定课程思政目标、整合课程思政内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改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为内容,开拓“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下的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路径。

(四)完全人格理念与五育并举要求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在完全人格理念和五育并举的要求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应建设理论、技能两类教学资源,落实文化性、教育性、健身性三大课程属性,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四大育人目标并以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探索与建设的四个方面,即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开发与实施的四个方面,包括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教学实施和反馈评价,即“四步循环”(图4-4)。通过“四步循环”将完全人格建立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课程中,探索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路径。

图4-4 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四步循环要素

1.细化和落实教学目标,树立共同的方向

明确落实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同向同行。将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四大育人目标落实到课程的两类教学资源(技能、理论)中。技能类教学重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美育(形态之美、动作之美及欣赏体育之美的能力)、劳育(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与美感教育及工匠精神的融合,理论类教学重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德育(规则素养、公德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智育(战术运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与体育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2.优化和整合教学活动,建立共同的载体

体育课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就其内容来说是一种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其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立德树人不谋而合,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探索培养人的问题。因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通识教育也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11]体育课程的内容涉及技术、战术、体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德智美劳)与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对学生完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且有效的作用。通过对完全人格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整合、优化和细化,更好地建立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共同载体。

3.改进和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是以一种更为无声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态度、人格修养。因此,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也应在结合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开展。基于此,在完全人格理念下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引入“显隐结合、情境渗透、文化融入、任务导向、成果导向”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明确、合理,从而使育人效果更佳。

4.转变和调整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与思政教育“同标准”

在转变和实施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方式时,为进一步提升实践路径的有效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教育为成果导向,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方面实施基于完全人格塑造目标的体育教学学业评价的创新思路,创设“实践表现+理论讲述+课外追踪+期末考核”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体系,将技能、理论、能力、价值塑造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将完全人格建立所需的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同体育教学相结合,加强完全人格价值引领,更好地同当前思政教育实现“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