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思政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一)课程思政产生的时代背景

认识和把握课程思政这一特殊的综合教育理念,首先要认清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这个时代背景既包括时间上的,又包括空间上的。时间上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国家间关于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空间上是指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的巨大影响。

1.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生产力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新时代为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赋予了新内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1)新时代为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赋予的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国内环境的影响

从国内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和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值很高,国家为教育事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促进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处在尚未完全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又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所包含的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和竞争原则,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争名夺利、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

3.国外环境的影响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受到世界瞩目,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给我国设置阻碍,力图遏制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信息化的便捷,传播渗透消极落后的西方文化思想,意在腐蚀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从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渔利。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这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育的育人使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高校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

课程思政的开展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课程思政的理念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特点,针对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进一步的新认识进而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强化,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指导行动,促进课程思政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理念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中提出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有些专业教师却只做到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崇尚知识无可厚非,但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就有所失职。知识力量发挥作用也需要道德的“监督”和“润色”,如果只是一味地任由知识不合乎道德规范地“自由发挥”,这对世界来说可能是灾难,如克隆技术的滥用、人工智能的不当研发利用等。而且,这种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更有用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利的。轻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与他人形成良好的融洽关系。没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大学生也难以融入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无从说起。可见,缺乏道德的约束,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深入,党和人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看到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需要道德的引领,也看到了教育合力所产生的巨大育人潜能,积极倡导激发课程发挥育人的作用。人们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存在的突出教育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实际的践行,才能促进认识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反过来再更好地指导实践。正是在实践中,课程思政的理念才深入人心,激荡起无穷的力量。全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引下,积极响应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课程思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