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动实践”为引领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二、以“运动实践”为引领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形成和确立,将催生体育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新形态,这种新的思想教育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基点。运动实践与体育课程思政规范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践行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一)以“运动实践”为引领明确教学设计目标方向

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课程未进入体育教学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其包含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

1.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在理论层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方法论,也规范了体育课程目标性质及内容结构。运动实践是落实体育课程的重要方式,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强调通过体育学科的运动实践获得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课程中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观念、情感等价值观的培养。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设计模式倡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主体性的发挥,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较为多样化和灵活化。不同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导致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培养,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能力也将出现不同特征。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过程中,课程价值的基本尺度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统一,是当代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基本趋势。运动实践是在科学观的支配下凝聚的价值取向,强调体育运动本身逻辑体系的科学作用。课程思政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支配下凝聚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意志等的培养。在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价值取向也应当在科学和人文价值中探求新的统一。

2.以“运动实践”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要具有鲜明的指导理念

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课程设计是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和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体育课程思政显然要以过程模式课程设计为逻辑起点。体育课程更加注重运动实践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在运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因此,运动实践本身不仅是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也是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体育的价值魅力、实践动力和运动能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要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统一,既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健康生活和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愿望与需求,以“运动实践”协同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共同发展[3]。体育课程思政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程内容的功能性,内容设计要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类型发挥运动实践的多元化价值,构建各具优势的项目板块,实现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容体系。

(二)以“运动实践”为引领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各门课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运动实践积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塑造学生做人做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宏观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图4-1):

图4-1 以“运动实践”为引领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图

(1)引导思想方法。体育课程思政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充分发扬体育精神,提升运动本领,在坚定意志、勇于拼搏、团结协作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形成道德观念。以体育道德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将其逐步渗透于生活,影响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运动实践中打造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3)塑造价值理念。体育课程思政要以价值教育为基础,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实现理想信念。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以运动实践推进体育强国战略,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弘扬传播正能量。

微观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细化到运动实践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项技能、每一种训练。体育课程思政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原则,通过运动实践触发情感,使学生在运动中体悟课程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将运动内容和思政情景相结合,培养兴趣目标,改变态度目标和价值观。

(三)以“运动实践”为引领开拓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1.体育课程思政要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是在运动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能动地将认知和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思政元素注入和移植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在运动实践中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思政元素向心理环境转移。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即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兴趣,将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并付诸实践。

2.体育课程思政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的重要依据,即在运动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行”。体育课程的知识理论是在体育课程各学科的运动实践探寻和总结中获得的,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对体育理论的理解,而是在运动实践中对既定目标的追求。

3.体育课程思政要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则是历史的不断延伸。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要以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为出发点,从体育的历史中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通过体育的发展观看中国的发展,在中国体育的历史成就中进行比较,强化使命担当,使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实现体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又体现现实发展的历史使命。

4.体育课程思政要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体育课程思政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是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的独特体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研究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体育运动实践等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遵循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5.体育课程思政要将课堂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体育课程思政的课堂教育通过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的事实和道理,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体悟体育所富含的正能量,在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范式,必须坚持将课堂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积极疏导和启发教育者,引导学生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以“运动实践”为引领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把控体育课程教育质量从管理到关注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中,学生在运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体育教学的关注焦点。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活跃性和高效性,关键在于丰富体育运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

1.深化运动实践教学认知

运动实践评价需要将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而言,体育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知识、技术、技能构建和分享过程。要强化学生思政元素的认知,以认知引领实践行为,强健身体塑造人格。要在运动技能考核过程中增加对运动实践教学认识的考核,并按课程类别适当增加考核比例。

2.更新运动实践考核方式

以运动实践为重点的体育教学设计,在运动中把握好教育教学尺度,对体育课程思政保持理智,让体育资源和运动技术围绕着学生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取个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运动实践考核方式,破除同一标准的考核方式,不以最终结果来开展考核工作,重视对运动参与、运动提升的过程评价,展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进步与提高。

3.强化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以体育教师为主体难以让学生获得美好学习体验,而是需要协同互助,这种协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实践的学习效果。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创新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寓德于心的过程,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体育课程教学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的结合,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完全侧重于教师教得好,也不能侧重学生学得好,而是由教师带领和引导学生共同互动,达到一个从未达到的高度。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中,需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