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理论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四、项群理论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在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素进行挖掘和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框架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的质量。

(一)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科学思维是应对风险与战胜困难的重要思想武器。运用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行动指南。一方面,要回溯历史,借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成功经验,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前进方向与旨归。在微观层面,需要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修身立德的机会与渠道,借此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程度与品行素养,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宏观层面,需要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在身体实践中厚植爱国、勤劳、奋进、拼搏等理念与精神,自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建设祖国、复兴民族与服务人民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要以体育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成熟的理论为参照,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眼光,不断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推进中,发现与分析新的突出问题,研究与尝试新的解决策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二)优化教育过程设计,增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教育过程是体育教师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内容的甄选、教育方式的使用、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构成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教育内容的甄选方面,体育教师需要紧扣历史与现实两条主线,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既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律己、修德的哲学思想和我国体育先驱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为参加奥运会而付出艰辛努力的感人故事等内容,又要追踪与把握重大体育赛事的关键节点,及时解读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英勇夺冠、“取得历史性突破”与“刷新纪录”等要闻,帮助学生筑牢民族自豪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在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体育教师需要超越单一性的“说思政”,统筹使用语言叙述、文本展示、榜样示范、朋辈激励、合作教学、学习共同体等离身式教育方式与角色扮演等具身式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思想活动相统一。在教育环境的营造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尊重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与学生审美诉求,通过对物理实体的陈设进行安排,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创设,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环境和育人场景。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建设,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以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渠道,促进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生活化、常态化、规范化,帮助体育教师筑牢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置于建设体育强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来看,从而增强教师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一是要针对体育教师开展教师素养培训,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生学情和了解主体诉求,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增强育人的针对性与精准度;二是要依托高校制度建设,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鼓励与帮助体育教师内化思政课程的实施思路,提高他们在体育课程中挖掘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敏锐度与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的能力、妥善营造教育环境的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接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时,能够在适当方法的帮助下,在浓厚氛围的浸润中,实现身体与道德的双重良性塑造。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设,优化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获得改进参照、明确改进要点、推进改进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在评价标准制定方面,需要面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尊重高校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统合高校领导、体育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等群体的智慧与建议,就“理想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达成共识,并将之转化为具有引导效力的政策文件。在评价指标构建方面,需要聚焦于全面具体展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向度,重点关注高校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后勤保障等,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准备、教育状态等,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等,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师生交流等。在评价主体选择方面,除重视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主体的评价以外,还需要引入能够直接观察到学生在接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前后行为表现变化的宿舍管理人员、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家长等主体。在评价方式使用方面,需要避免“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等片面性倾向,注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计算、情感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使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方式。

【注释】

[1]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81.

[2]托克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郭旭婷,姜春平,王丹丹,等.《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2):80-8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6]许欢,张诗亚,罗江华.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兼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3):59-65,93.

[7]邓晖.中国慕课:跑出速度创新标准[N].光明日报,2019-04-11(1).

[8]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152-154.

[9]邓斌,来旭,谢华英.SPOC:MOOC的替代者还是新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3):53-57.

[10]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188-190.

[11]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8.

[12]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13]徐正旭,蔺新茂.构建项群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