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理念转变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明确表达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体育“育人程度高”,但是,体育教师、体育课、体育特长生等一系列和体育有关的人和事,似乎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痛”: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高职称人数相比,相对较少。德智体美劳早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是“体”长期没有得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地位,体育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不彻底,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理念必须转变。
(一)体育是知识,不容忽视
知识是人们对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或成果。在知识维度以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是“认知知识”,以身体运动为特点的是“操作知识”,体育就是身心共同作用下的体感认识,具有极其丰富的本体体验,因此,可以说“体育课原本就是一系列操作性知识的有效传承”[2],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体育其实比单纯思维性知识更难,是“认知+操作”统一的知识。在传授知识育人的学校,体育的操作性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应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二)体育重育体,更重育人
体育以身体为生物载体,进行规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但是,绝不是停留在单纯“健体”的生物维度,因为人是“身心”统一体,由生物、精神、社会诸多方面有机组成,不可分割,所以,“体育”不仅仅在育“体”,更重要的是“育心”(思想、思维、精神、人格)和“育人”(身心统一健康)[3]。体育是通过练身体,改善体质,提高机能。同时,体育通过身体活动这一生物性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目标,以“育体”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4]。
(三)体育课思政,不可取代
从人类演进的底层逻辑看,体育是护佑生命的教育,身体是须臾不离我们的存在,以身练身,以心练身,身心一体,使人在身体活动中始终处于互为主客、主客互动、主客协同的过程中,因而人能够迅速、直接、深入、全面地获得自身的各种信息反馈,沿着身体活动的路径不断认知自我、探究自我和完善自我。宾德拉认为所有学习都是刺激学习,体育的具身刺激—反应学习,不仅对身体,更是对思维训练、思想形成、认同感获得的作用最为直接、深刻、持久,无疑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之一。从体育课程本身而言,在身体训练中,高水平技能训练的“超量”之苦,一般运动技能掌握的“流汗”之累,是学习掌握技能的必需,如果没有一定吃苦耐劳精神、运动思维就不能保证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从思政教育出发,没有身体的投入,缺失了人的认知通道,很难深刻理解和塑造精神、价值观,因此体育与思政双向作用、互为存在。体育课程思政不可取代。
以太极拳专项课思政为例,教学理念应包括:①教技术更教思想,在教技术和理论的同时,讲“中和”“上善若水”思想;②练身体更练品质,在练身体和心态的同时,修“中正”“勇敢担当”品质;③学武术更学文化,在学武技和修武德的同时,悟“中庸”“兼容并包”文化。在教“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的技术动作时,通过动作攻防方法体验,从“柔和缓慢”“节节贯穿”的技术要求,讲到“中和”“上善若水”思想。通过站桩,练身体的稳定性,更练“身心统一”“耐得住寂寞”“美美与共”的品质,在练身体和心态同时,修炼“中正”“勇敢担当”品质。太极拳,看似是一种武术拳术,其实是“哲拳”,学太极拳更是用身体“体知”中国传统文化,练太极拳就是用身体“学文化”。太极拳独特的“推手”运动,更体现了一种追求“和合”,保持“中庸”“兼容并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