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特征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特征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在体育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呈现出客观性、政治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

(一)客观性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出现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它的产生有其客观性。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课程体制改革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误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核心课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否能达到预期高度也最终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到位与否。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远远不够的。为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现状,各高校逐渐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打造“大思政”格局,尝试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挥育人育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便是客观存在的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客观性决定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客观性。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条件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开展,还受到一定的人力资源、物质设施以及环境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客观性的表现。

(二)政治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在推进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就充分地认识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紧抓意识形态的建设,极其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中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化学生,以先进的思想火花点燃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的理论灯塔,指引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不仅关乎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从办学方向上体现了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提出伊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活力。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服务的,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体现,也在根本属性上体现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政治性特征和要求。坚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政治性,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确保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并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保证。

(三)实践性

在教学环境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是在开放的、空旷的场地中进行的,或者室内或者室外,多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且必须借助一定的体育器材,这增强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在教育对象方面,高校体育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大学生所必须参加的必修课,来自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彼此的接触与交往来完成运动任务,也正是这样的人际交往,提升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为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依托于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体育运动中,既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有意志品质的培养,既追求健康、强健、健美,又尊崇公平、公正、公开,向往团结、合作、友爱,并且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大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并完成运动任务,习得运动技能,这不仅考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集中展现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性强的特征。也正是在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实践性活动中,大学生增强了情感认知,知、情、意、行得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