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使宣传社会发展主流思想的重要阵地,各专业各学科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就是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应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传播优秀体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针对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以及极少数青年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产生的思想动荡、信念缺失等问题,高校必须坚守主流阵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积极多角度、全方位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要积极挖掘蕴含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体育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向性。譬如,体育课程中的集体性运动项目的开展,要求学生善于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保持与他人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利时机;运动竞赛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遵守组织纪律的意识;等等。这些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教育和启发,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抓住社会所抛出的准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原则
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中,“立德树人”早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当下教育教学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当下高校课堂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方向。体育教学也要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引入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贯穿其中,实现课堂思政与体育教学的紧密结合。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原则中,体育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将培育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线上体育课程,更好地将课堂思政融入其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认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精神价值素养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融为一体,旨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善于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等视角引导学生,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景和氛围,使其像空气一样成为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使大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同时,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领头雁”。作为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自觉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站在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积极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真正成为学生满意、社会放心的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教育引领原则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教育模式下,不少学生认为体育课是一门娱乐和休闲的课程,他们很少关注体育课程中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刻板印象,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体育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传播正能量,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在体育课程中不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成为学生的榜样,并引领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走正道,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并不只重视实践活动,也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教师通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课堂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专门为学生开展运动项目的规范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个界限一定要清楚。在规范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并领悟团队合作在体育项目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应该在体育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并充满信心。体育教师还应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学生自觉遵守团队规范,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用规范来约束自己,形成正确的对待体育项目、体育赛事的态度。
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思政中,严格的规范教育不仅有利于团队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负责、乐于接受团队委托的精神,从而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铸就坚定的团队宝塔。当然,体育课中的内容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情怀,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在以身体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力、组织力、自制力。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着力构建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并在无形之中对体育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
(五)问题导向性原则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1.坚持问题导向性,就要做到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当前,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层面来讲,部分院校注重对学生德育、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缺乏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关注与重视,直接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厚此薄彼”———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教育有所懈怠;从教学理念层面来讲,绝大多数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注重达标成绩,把体育课堂当作进行单调的运动训练的场所,未能真正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内涵;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虽然强调速度、标准,却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塑造,对于技术动作的讲授占据了较多时间,对于体育历史以及优秀体育文化则鲜有涉及,课堂理论教学的开展也少之又少,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和感召力,未能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优势。这些问题是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突破口。
2.坚持问题导向性,必须做到科学研究问题,精准解决问题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意见的出台为更好地发挥我国学校体育的育人优势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了要求。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开展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在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涵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素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自觉学习和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真理的旗帜时时在自己的脑海中飘扬,进而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在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的同时,找准时机、创造时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是要积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立足课堂主阵地,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增强大学生体质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相结合,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推动大学生积极“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相结合,把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和传授运动技巧相结合,把体育强国梦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性优势,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保持一致,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三是要挖掘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课以培养运动技能为中心,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体育也展现出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和意义。挖掘体育的教育功能,弘扬积极、团结、拼搏、向上、坚持等体育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在运动中感知、理解体育精神,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曙光。在强国梦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口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为了避免体育人口的流失,学校作为主要的育人阵地,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六)可操作性原则
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实施设计等必须便于体育教师理解、掌握、认可,并且主动付诸教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在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进行设计时突出可操作性。
第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应从现实情况出发,在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以及实施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在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时,既要考虑体育教师的执行水平和质量,也要考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认可程度,要善于结合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以及当前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拟定目标,在言语表达上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目标要切实可行,避免制定的目标理想化和空洞化。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方面,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体育课程中撷取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还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积极从时事热点中筛选出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素材。同时,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要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以及组织安排,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可操作性,要在融入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体育课程的特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要遵循课程思政所倡导的育人思想,还要着重考虑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体育课程是学生通过自身身体运动参与的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同处于开放空旷的环境中,或室内教学,或室外授课,体育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表述来传达信息,更要通过自身高标准的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以规范技术动作。这是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实践性优势。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就要立足于体育课程的优势,既不能把体育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又要借助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将蕴含在体育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体育教师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培育其爱国心,增强其报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