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需遵循的特性原则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需遵循的特性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兼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又要立足体育课程的专业特殊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确立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保证教育合力和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一)同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体育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使命担当,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体育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形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特点,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孤岛”困境,以促进各学科课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融通为目标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既体现体育专业特色又兼顾价值引导的实践教学。

(二)思想性与技能性相统一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足于体育课程基础之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当发挥好体育课程传授运动技能、增强体能的专业属性,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授课内容,从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除了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任务,育人同样是体育课程的本职工作。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应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结合点、融入点、切入点,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以体育历史锤炼意志,以体育精神塑造人格,以体育文化滋养心灵。体育课程思政正是在兼顾技能性教学的同时提升思想性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各环节,使立德树人、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深刻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深刻性上下功夫,把理论讲清楚、讲深入、讲透彻,通过介绍各项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发展、健康饮食的结构与习惯,增强课程的理论性和生活性,使各项体育课程不再停留在运动技能训练的技术层面,从而提升体育课程的厚重感和深刻性。在丰富课程理论内容的同时,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与自主组织管理体育活动的能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终身运动、锻炼身心的健康意识。此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适当增加校本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融入当地特色体育活动教学,组织相应的活动竞赛。这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亲和力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