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功能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功能

(一)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塑造大学生的品德、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具体地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在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教导时,润物无声式地陶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根植正确的文化立场、国家理念、历史观点,厚植国家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有助于从思想上对大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导向力,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2.激励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思想观念层面,而忽视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约束,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就难以实现,容易造成其行为越轨现象的发生。这样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既关注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的形成,又善于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出发,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督促大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创造性活动。

3.引导大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弥补了运动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分离的教育缺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也更加重视引导大学生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提升大学教书育人水平有重要作用。提升大学育人能力,巩固大学的持续竞争力,需要在培育人上下功夫,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从而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满足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而且,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行,要求体育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相结合,教会学生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大学教育质量。

从教学理念上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恪守协同育人。高校其他各类课程理应与处于核心课程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挥育人作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学科中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了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增强了体育运动的人文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而且弥补了体育课程教学中育人环节的缺失,扩大了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学科基础。

从教学特点上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坚持价值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发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内容上突显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育人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体育运动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增值”以及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厚植教师育人意识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有重要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高校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难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直接开展者,必须坚持明道、信道、传道的统一。

明道就是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明确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最终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信道就是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坚守并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根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我国定然会在惊涛骇浪中永耀国威。

传道就是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淬炼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担当。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行,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领域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动呈现: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政治理论的钻研,多渠道提升思想理论素养,积极探索本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强化体育学科文化属性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体育学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为学科的灵魂,学科文化根植于具体的学科,是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立足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深入发掘体育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所规定和要求的知识和方法、行为规范、伦理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而行为规范、伦理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均属于文化范畴。从这一层面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促进了体育学科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推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科中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思维以及学科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朝着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方向迈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社会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受体育学科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获得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科文化的学习与探索中,推动该学科文化的发展。当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并不只是为了机械地进行体育学科文化传播,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优秀学科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而不断地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