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辨析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辨析

教育主体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的核心主体是专业课教师,其主要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思政课程的核心主体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是做好思政工作的重点队伍。

从课程任务角度来看,专业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保证,但专业课同样要承担育人的重要功能,重点在于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好隐性育人的重要功能,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影响力,切实做到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思政理论课是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重点任务是突出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育人性,强化思想引领、政治认同和价值引导。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与辩证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关系,既不能本末倒置,简单地用课程思政替代思政课程,也不能忽视专业课程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课程思政是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责任,通过专业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与渗透思政教育因素,整合专业课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外,在教师率先垂范的效应下,充分发挥各个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做到思政寓于课程。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一是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到正面示范、言传身教;二是要注意挖掘和运用专业课中蕴涵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美好品德的引导;三是要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等与学生自身相关的问题中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指导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但由于专业不同、课程定位与课程性质也会有所差异,高校及各类别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要做到发挥优势、分类指导。例如,对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加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对于研究型专业的学生,则可加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引领,从而进一步实现课程承载思政。

综上分析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育人责任是高度一致的,但所承担的育人任务各有侧重,育人方式也各有不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密不可分、有机衔接。因此,在重视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与专业课程育人的优势,从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为出发点,做到专业课程中有思政,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体化推进,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达到新的高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