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所趋。近年来,“新媒体”“新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而“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手段等方面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自此,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鲜明导向,并为后期“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二)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在线课程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021年11月24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线上举办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开班式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王岩司长对该纲要进行了深度解读,着重阐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和任务,并特别提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特色化,强调了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此外,自2008年开始,全球多所顶尖知名高校如耶鲁、哈佛等率先开展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建设,其“大规模、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与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又深刻的影响。

为了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发展在线课程为己所用,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支持与规范在线课程建设,其中早期对国家级精品课程提出的共享、开放的理念都十分契合当前在线课程的主要特征(表4-1)。同时,中国高等学校在线课程也经历了由“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再到“建以致用”三个阶段的发展阶段[6]。从2018年开始,中国慕课的发展逐渐实现了弯道超车,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7]。可见,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在线课程的飞速发展都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表4-1 教育部颁布的在线课程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三)理念转变和创新驱动提供了时代契机

时至今日,课程思政的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高校都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培养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形成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共识。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最早形成了课程思政的雏形,率先开始探索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德育创新方式。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历经理论探索、制度创新和试点推进三个时期后,转而进入规范建设阶段,由“大水漫灌”逐步向“精准滴灌”的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取得立德树人实效着眼、着力和着手的理念进行转变。如果说课程思政的出现是对高等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创新,那么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推广应用,便是对课程思政在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上的再次创新尝试,“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应牢牢抓住这一时代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