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内容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内容供给,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法制教育等,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高校育人成效。结合高校体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激发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身心健康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赢得主动权。体育课程以人体自身运动为中介,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首先,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配合,从而来感知动作的要领,形成运动记忆,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其认知能力;其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的有关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得以改善,这不仅对于大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绪中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外界以及自身思想上的各种障碍,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最后,在体育运动中,来自各个班级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广泛接触,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容易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消除心理冲突,产生亲近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独特优势,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完整的健康观,这不仅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开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防控,体育在线教学也随之展开,体育教师在强调技能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向学生普及、推广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了学生抗疫的信心。因此,高校要积极完善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通过体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升体育课程开展的价值。

(二)理想信念教育

我国体育事业在历史洪流中曲折前行,从1932年刘长春“单刀”赴奥运到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民凭借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体育领域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女排更是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向祖国献礼。一部部体育奋进史彰显着我国体育健儿用理想信念铸就的体育强国梦。高校体育课程是向大学生传授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重要课程,体育教师理应将这些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通过各种途径展现在体育课堂上,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自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人们在享受着物质充盈带来的幸福感时,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挑战。尤其是思想比较活跃、对于新生事物有着较强接受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因此,借助体育课程感染力强的特点,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更是刻不容缓。

(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最真挚、最朴素的深沉情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最自然的情感流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要将爱国主义纳入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体育课程的学科背景出发,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体育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要善于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以及典型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要鼓励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武装头脑,用日常的实际行动表达爱国之心。

(四)集体主义教育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能够自觉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作为一种集体性活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要求,体育教学都呈现出鲜明的集体性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也要懂得彼此间的密切配合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合作来完成某一活动。在这一进程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认知、态度以及情感,会通过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在自身参与中自觉树立团结协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等优良道德品质和作风。

(五)民主法治和组织纪律教育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和需要的人,这就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遵守社会生活准则。高校体育是在体育教师的直接组织下进行的一种具有规范性、约束性的社会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更要具备规范意识,遵守各项运动的基本规则。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样的优势,将民主法治和组织纪律教育融汇其中,让大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法治”等要义,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严格贯彻课堂常规,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引导学生自觉爱护公共体育设施等,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的必要内容。

(六)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雅典,展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法国历史学家、教育家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高度评价,指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瞻仰过去并寄望未来”。长期以来,奥林匹克精神更是激励着运动员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勇于追求进步并不断超越自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由蓝、黄、黑、绿、红五色环圈组成,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的平等、友谊;奥林匹克精神是“公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强调“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以沉着、勇敢、顽强的毅力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以及心理负荷所引起的困难,培养大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大学生养成尊重对方,关心他人、诚实友善的良好作风,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并使之逐步成为大学生的日常习行为习惯,这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在实践参与中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作风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