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
(一)“互联网+”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用性研究的价值
1.帮助一线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拓展思路
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发掘、梳理、整合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做好学科课程建设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同时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互联网+”为一线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积累展示等方面开拓了思路。
2.对体育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益的应用性探索
体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将“内容创新”“设计创新”以及“互联网+”技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三者之间关系、地位梳理、辨析、明确之后,本着“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最优育人路径,增强体育育人功能的实效性,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道路。
3.基于“互联网+”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其核心价值是体育育人的质量
(1)创新与应用。创新与应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核心价值之一。一是内容创新与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内容的创新,是发掘、整理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政元素,用于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内容服务于学生德育工作,思政元素体现核心价值在于其应用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即“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作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二是设计创新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设计要遵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原则,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德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德育教育的应用性为落脚点,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合理吸收思政课的经验,同时坚持与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和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独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2)建设与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是非常必要的,它的重点就体现在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原有体育课程学科建设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育德育科学体系在育人环节发挥的积极作用。体育学科课程建设的主体都是学生,而教师是课程的关键,教材是基础。在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过程中,主流核心价值体现是先决条件。移动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能有效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增加效果反馈。同时,制度建设是其根本保障。建设的全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
(3)应用与反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应当以单纯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展开。教师不能把体育课程单纯理解成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与反馈。这也是课程建设在应用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一方面,势必导致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分离,另一方面,造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淡化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削弱了体育课程系统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参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在应用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反馈的应用脱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本源,达不到与传统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
因此,追溯体育课程育人本义,旨在回归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本源,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挖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并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新认识、新定位、新应用”,通过引入适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体育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体育德育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通过有效的移动技术,增强学生德育效果并积极反馈,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改进,提升体育德育工作效果。这就是应用性研究的实用价值本源。
(二)“互联网+”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用性研究的重点
充分发掘体育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做好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导课程建设的价值方向,用体育的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德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选择适切的路径并进行重点突破的方向。
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是内容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内容应用为落脚点,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有效思政元素,在教育过程中让育人主体更容易接受。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案,编制相应的教学指南。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合理吸收思政课的经验,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同时坚持体育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确保体育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如何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课程内容建设的基本目标。课程设计是用好有效思政元素的关键,其遵循新时期体育育人的基本目标: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遵循这一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本着“知识脉络清晰,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精神分享有益,互动体验明显,反馈及时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目标,这也是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用性的实现策略
1.应用过程做好价值引领
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任务落实。有效培育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都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运动参与”四位一体的体育育人导向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加以体现。
应用过程保持核心价值不动摇。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德育培养目标,以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内涵。在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动摇。
2.创新应用是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在这种实践过程必须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体育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如何同行同向的实际问题。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在于“内容+设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应用、实践与反馈:利用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得到有效反馈。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潮不断快速冲击大学生,一线教师也要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教育活起来,与时俱进,增加时代感和亲和力,迎合学生的心理诉求,让思政教育内容不死板,形式更多样,学习更方便,影响更深入。
3.效果评价是应用的关键环节
建立完善的体育德育效果评价体系是体育课程思政体现育人效果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源泉和动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系统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应该分为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践认同几个不同的层次,应该包括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应该包括课堂反馈与课后反馈、教师反馈与学生反馈、成绩反馈与数据反馈等多个方面,科学评估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是不断改进的,应该包括育人的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及长效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