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体育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作用直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方式及结果中。加强体育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立德树人”是体育教师贯彻教学方针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极任务。体育教师的职责与其他学科类教师相比,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双重发展,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体育教学中的良性互动,关注学生上课时身体运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预设好思政元素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哪一个环节。
(二)自强人格模式下重塑培养方向
主体人类学从解读具体的“完整人”视角出发,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现实完整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的某种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完整人”是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其中尤其突出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全面发展从人的能力发展角度强调发展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自由发展更多的是从摆脱对人、物和精神依赖的角度强调个性塑造。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自强人格模式里,体育课程思政有塑造意志品质、提高团结能力、涵育审美意识的功能。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通过不懈努力达到预期目标便是最好的培养路径。
(三)探本溯源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展。高校必须将对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强调深化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结合。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重点工程。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包含甚广,体育精神蕴含其中。体育课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而体育教师作为传导枢纽,通过优化教育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地贯彻这一方针。学生作为受教载体,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及自身实践的体验,切身地去感受体育精神。通过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大学生可在体悟人生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