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一)适应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
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在认识上明确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全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创新。学校思政工作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各类课程相互配合问题,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能使思政教学更具参与性与体验性,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正是通过生动鲜活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情绪、培养学生情操。因此,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顺应时代号召,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时代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学生思想的熏陶是重中之重。办什么样的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学育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5]。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首要工作任务。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使命担当和坚定的政治素质。但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体现出的理想信念缺失,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目标及前进动力的现状也不容忽视。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也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因失去判断力而犯错。因此,在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背景下,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科学拓展体育课程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大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熏陶,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找准在体育强国建设发展中的目标定位,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任务,共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完成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目标的需要
新的时代背景为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赋予了当代价值,使其具有为实现中国梦铸魂,为民族振兴壮骨以及为时代新人强魂的时代意义。高校体育具有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格、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其教学目标具体涉及五个领域。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重视的只有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这三个领域基本是围绕身体素质提出的要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常常被忽视,而这两个领域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血性气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吻合。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其较难实现,存在重“术”轻“道”、“德”与“才”分离的现象。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属性优势。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赋予高校体育课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功能,使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水乳交融,帮助学生理清体育的培养目标与时代意义之间的互构关系,明确健康的身心是达成人生理想、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涵,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