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模式
面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配置进程中凸显出的系列核心问题,需要按照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和特点,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共创共享模式,以便于各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时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建设效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有稳定的现实依据做支撑,具备丰富的内涵要素,其运行机制、督测评估和支持保障等环节都有体育学科特征和资源优势(图6-1)。
(一)现实依据
“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定位和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前进步伐与发展方向。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事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行需要充足的体育思政资源予以支持,因此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工作,有助于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实现“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的学校体育育人目标。
图6-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模式及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因专业设置不同,涉及相应课程的开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类专业建设、体育学科评估中重点凸显不同资源类型对应的不同课程要求;在配合高校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过程中,依据学校体育类课程的开设实际,协同建立有助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的教学团队,推动思政资源恰当、有效地融入运动项目的教学全程。
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程序稳定性、条件多样性等特点和改革任务的国家政策导向性及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性,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及其思政资源挖掘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不仅广泛存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与体育直接相关的领域,而且普遍存在于思政建设、校本课程编写、班级管理等活动中。
找准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思政资源映射点和融入点是发挥思政资源育人功能的关键点,这就需要在开发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过程中联合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学科专家与优秀运动员、教学名师与体育精英的资源优势,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互通共用的良好格局。在打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品牌的基础上凝练学校特色,不断引领和强化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打通教师间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共享的通道,并且及时分享创新性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范式和路径,通过校际和教师间多层次和多类型的互通交流方式,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和支撑。
(二)内涵要素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要充分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特点和内在建设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等育人要素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全程,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形成必备的责任与担当、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勤奋务实的进取精神等。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是诸多育人要素的“合成集”,发掘与运用这些育人要素不仅可以完整阐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内涵建设,而且有助于深刻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块组合和广度延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展各领域改革事业的思想源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了一线体育教师如何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工作,如何将思政资源的挖掘、创设事宜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联系,实现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内涵要素,既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工作提供方法指导,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念以思政元素的形式融入体育课程与教学中,使其成为广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既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也增进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厚实的价值意蕴能够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增添丰富的思政元素,充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助力其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通过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落实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完善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公民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引领,契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与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有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多重育人功效,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中的“体育强国”“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华体育精神”“体教融合”等理念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1]。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将其有机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程,有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各要素相互作用、有序运行的内在机理,是调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主体、打通校际资源共享路径、丰富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类型的关键一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运行,重点突出“如何共创”和“如何共享”。通过学校、院系、研究机构、教师的协同参与,实现思政资源共创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构建校际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交流平台,畅通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享路径,坚持灌输与渗透并行的原则,促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显性资源创设与隐性资源感悟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构建。
在思政资源的共创共享过程中,通过制度引导、情境创设、问题导出、价值判断、资源共享五个环节,能够使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课程思政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结合体育课程的开展特点,围绕体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塑造等育人目标进行思政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性构建,将抽象的思政哲理实景化、生活化,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共鸣。在情境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诙谐的语言,将合理、直观且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体育现象的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导出要确保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要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导入做铺垫。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思想品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从而夯实思政教育之基。体育教师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交流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在情境教学中借助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教学内容随风化雨播种到学生的心田之中,并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资源,实现教学相长,资源共享。
(四)督测评估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成功构建涉及众多问题,包括如何有效挖掘与创设思政资源、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资源、如何量化思政资源育人功能的效果等。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对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方式、配置形式、创设能力、共享路径等方面进行督测与评估。以体育思政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为线索,围绕体育课程思政共创共享模式平稳运行所需的规范要求、程序方法、制度流程等,科学合理评估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运行质量效果,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督测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需求,以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落实学校体育思政教育任务,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思政资源开发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采用多元的评估方法,加强高校间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互联互通,组织高校间定期或随机对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进行评估考察,营造常规化的工作态势,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根植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建构中。督测评估是推进高校体育政策落到实处的力量,也是保障学校体育健康发展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教学中,要加强督测评估力度就必须凝聚政府及相关部门、教师、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深入挖掘体育思政资源,丰富体育课程教学案例,促进学校体育理论学习与实际锻炼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体育思政育人成效,推动共创共享模式的实现。
(五)支持保障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创共享模式的有序实施,需要学校、院系、研究机构、教师的密切配合与有效合作。学校层面要做好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配置的顶层设计,体育学院系需要按照方案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任务分配给创设主体,以制度建设赋予创设主体发掘课程思政资源的实际权力以提升其主动性;研究机构要加强与学校、学院的密切合作,通过课题项目、教学改革试验等研究计划主动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工作中,积极为体育教师思政资源的创设出谋划策、增添智慧;体育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以“思政资源发掘”为主题的教师系列培训活动,拓宽对思政资源挖掘工作的新认识并学以致用地将其落实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多元创设主体的高度合作有助于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的责任共同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同为思政资源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组织支持与制度保障,保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充足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