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热点可以归纳为元素、融合、资源、价值和路径等方面。

(一)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的研究

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凝练,是目前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议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之中,在一些和体育有关的其他学科育人活动中也可以看到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身影。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如武术、排球、健美操、篮球、田径等项目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已经被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发掘、凝练和总结。不同类型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整理,均是根据运动项目教学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育人特点总结凝练出来的,为其他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供了优质的样板和范例。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化期。不同类型运动项目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掘仍在有序进行,理论类体育课程、实践类体育课程、公共类体育课程、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类型的体育研学活动等课程与活动类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发掘、梳理、凝练和总结,其目的是能够按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借助于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载体,使各类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完整地、成体系地表现出来,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类群。

(二)课程思政融入运动项目的研究

发掘蕴含在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元素,使其经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改造之后,能够融入运动项目的教学中,达到预设的育人效果和作用,这是运动项目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研究点。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课程思政融入运动项目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主要表现出三种研究态势:①通过具体运动项目教学对学生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改变,帮助学生在运动项目的习练中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拼搏、锲而不舍、奋勇前行的体育意志品质;②助推学生在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突破自己的学习困境和心理障碍,创新自己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打破固有的练习传统,结合运动项目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求新精神;③致力于研究运动项目教学对学生担当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集体类项目的教学,能够突出学生在团队角色中所负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不仅能学会为团队和集体负责,而且能延伸到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课程思政融入运动项目的诸多研究点,呈现出了一条研究主线,即通过运动项目的教学,致力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能够将实事求是的训练作风、追求创新的训练思维、与时俱进的训练方法等,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必备的“有机融合”要求,贯穿在学生的运动项目学习与习练全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掘运动项目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其完整的育人作用。同时,课程思政融入运动项目的研究,也经常结合运动训练的相应理论进行。多元化的研究点,映射出课程思政融入运动项目的未来研究空间,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落地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教学通路。

(三)体育课程思政结合德育的研究

结合德育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始于从体育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出发,通过拓展、调适、改造、融合等路径,使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学科德育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突出其育人作用。体育课程思政结合德育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创新点和热点之一,其包含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既含有体育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含有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过程。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学科德育、学校德育之间的结合,更多地倾向于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联结,主要表现为四个类型的研究内容:①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内容串联起来,互补互进,相互之间增补研究素材,形成研究对照。②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结合起来,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成为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③将体育课程思政与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形成结合起来,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塑造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能力。④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要求和通路,提升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水平。

从体育课程思政结合德育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主体不仅涉及学生,也涉及体育教师,其主要内容主线均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下,以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为基础,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德育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和串联起来,构建出全方位、多角度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图式,使德育建设能够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同时,通过优化德育内容实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有效改造,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考核标准能够与德育内容进行教学性协调,强化育德与育技、德育与技艺之间的互相补位,进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质量。

(四)多视角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探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底蕴”“意蕴”“作用”“意义”等价值性的研究议题较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发掘视角,可以概括为四种:①从体育课程思政自身的建设体系出发,指出体育课程凭借多元化的运动项目载体,能够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实现最广化和最大化。②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整个学科建设的关系角度来谈其具体功能,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将其视为最能展现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渠道。③基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对体育课程中“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融盐于水”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归集,分别探讨各类元素的思政建设功能。④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承担的育人职责入手,系统探讨体育课程在“育体铸魂”“明德精技”“践德致学”等方面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意义。

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研究的四个主要视角来看,多元的价值认定和功能归类是其研究的主要指向。体育课程思政注重发掘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思政教育元素,使这些元素能够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动起来”和“活起来”,助力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结合体育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体育精神特质的形成,明晰体育课程的育人机理和意涵。在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学科类课程协同育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突出体育课程育人的“增值”效应,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协同育人”“合力育人”等育人类型及其效能更加显著。

(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多样化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类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涉及俱乐部、社团组织、研学旅行、教学共同体等机构组织的体育教学类延伸活动。多样化的研究类型,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朝向不同的方向拓展,巩固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落地支点,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区域间的沟通壁垒,将不同体育课型与体育活动类型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夯实体育课程学习成果。目前,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类:①通过发掘体育常规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对体育教学内容中体现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合,梳理出体系化的课程思政课堂实施路径;②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开发与设计,重点突出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乐于合作、坚韧不拔、团结友善、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优质品质的养成;③结合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轨迹和典型运动事迹的完整呈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的理解。

从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现状来看,建立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的创新点:通过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体育学院、体育专业院校与综合类院校等有序的对接和帮扶,打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原有学科边界和教学局限,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目标、重点、任务、制度等方面进行重新布局与设计,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合力交叉和融合创建平台。在立足于区域性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调适与体育学科相近的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方式,使阻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优化达标的因素能够被一一破解,实现不同机构和组织之间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设计思路与方法能够互通互用、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