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具备融合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的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体育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个体发展层面,体育与德育具有融通性。体育中的育人主题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体育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有助于丰富和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体育事业的进步、体育竞赛的荣誉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体育发展史中有丰富的奋斗拼搏、为国争光的案例,教师可利用这些案例实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思政教育目标。其次,体育能够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体育课程中涉及的运动项目的规则、体育竞赛的规定可使学生逐渐形成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再次,体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环境的多样性、体育比赛的多变性以及体育锻炼的艰巨性都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适应性提出了挑战。学生只有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品质,才能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完成体育训练任务。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意志品质又能进一步转化成社会适应能力。最后,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很多体育活动需要通过团体协作才能完成,学生只有以集体为中心,各尽其责,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二)体育以现实、形象和感染力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内化情境
体育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或个体榜样是具体形象的,可给人直观的感受。具体的形象比抽象的理论更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有着更为显著的教育作用。体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大多是通过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寓教于乐”是体育的特点。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和舒畅。体育活动具有感召力,尤其是集体项目热烈生动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融入感。体育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实现学生特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体育还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经历直接的情绪体验,更容易形成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的认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和品质。
(三)体育教育覆盖的教育对象广泛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已经实现了大一、大二年级的全覆盖,各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4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很多高校积极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有益模式。部分高校提出增加体育课程的设置,将体育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并尽可能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体育实践课程。除体育教学外,体育比赛、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将持续推进。体育教育覆盖面极为广泛,体育的影响已经深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体育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其受教育群体广泛,更加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