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动实践”为引领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形成逻辑
(一)目标逻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现实选择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当今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激荡之中,面对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严峻课题,面对错综复杂的体育文化交融,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做到既克服又保留,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最普遍性和最被认可的观念,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为我所用。因此我们要保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体育运动积极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旗帜鲜明地聚焦体育强国梦,关切中国利益。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理论研究要具有中国立场。因此,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符合中国需要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道路,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持有中国立场,即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开阔性和开放性,拥有大国胸怀、拓展世界眼光。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在更为宽广的视域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并为我所用。其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背景中,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性,探讨可能的发展路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等与世界进行交流与互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有效方略。
(二)理论逻辑:体育课程思政范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新旧范式更替和重建的过程。范式的公认模型理论是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规律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设计中总结被公认和认可的内容,引导学生以体育运动实践为基础进行情景构建,围绕体育课程主线内容及若干的运动任务表现,积极引导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客观实际去更好地改善学习活动。
新理论的发明并不在于它的证实性,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因此波普尔从批判传统的归纳主义出发,提出了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猜想—反驳”方法论[1]。伪证主义方法论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之一就是经验事实。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若可以被经验证实具有立德树人的效果,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反之则不行。伪证主义理论先于一切经验,一切论证其实都是在理解这个理论,而不是在证明这个理论。
英国人托克托斯基于“公认的模型论”和“猜想—反驳方法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2],在托克托斯看来,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由硬核、保护带和启发法所构成的一种互相联系、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系统。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提出“承认科学的继承性和进步性”是范式理论的完善。科学研究纲领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信念,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纲领,并通过启发法明确表达现阶段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预先设想和研究途径,明确范式研究具有结构性和发展变化的特点。
上述三种理论可以作为范式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适用于体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可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实践逻辑:体育课程特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以问题意识构建体育学科研究的基点。问题意识是新时代表现精神状态的实际呼声,发现问题并回应问题更具学科构建前瞻性。体育课程学科构建立体化是致力于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意义在于细化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中探寻自己的“精致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探寻体育课程思政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理论学科和学术研究走向立体化动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协同体育学科的运动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精细化发展。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基本要求,促使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日趋精细化,这种精细化促使体育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更加精微地审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接受的范式通常是会让人感觉到它对于科学研究者容易理解的大多数观察和实验,能给予相当成功的说明。精细发展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刻探讨,是推进与体育学科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经阶段。体育学科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精细化,不同项目的体育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教案和大纲的重要内容,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确定、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设计等各方面,贯穿于体育课堂教与学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