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中的问题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积极向好的整体趋势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分析、探究和解决,如高校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有待提高、体育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仍以传统评价体系为主、缺乏体系化的体育思政课程、体育思政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等。因此,加快推进体育教学工作,全方位贯彻思政教育理念,使体育课堂成为实践性和思政性有机统一的重要平台,成了社会、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话题。
(一)教师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有待提高,落实情况不理想
在新时期全方位推进思政教育融合各学科教学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未能全面把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理解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政意识的渗透和教育,认为体育课程仅需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无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无思政教学要求、无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教师未参加思政教育相关的培训与学习等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较为淡薄,思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思政教育理念的落实,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体育教学全程中体现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各自的课程特点,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学大纲到教案再到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对于落实情况的监管主要体现在期初、期中的教学检查;同时结合教研活动、教学督导常规深入课堂听课等进行检查督促,并最终在年终考评中体现。但是,目前仍存在高校从领导到体育教师都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现象。尽管学校传达了有关文件,但是存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态度消极、被迫接受的情况,根本没有把具体的思政内容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而是为应付检查在教案设计中随便加上课程思政的字样。
(二)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思政内容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对健康层面的认知程度最深,体育功能方面次之,在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方面的认识比较浅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是清晰的,但对思政教育与体育的协同育人方面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晰,对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可见,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程度偏低。而学生对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程度表现良好,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程融合思政十分必要,只有少数人对思政教育态度消极。
(三)基于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仍需深化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改革成效并不乐观。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保守”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僵化,教学理念缺乏创新,课堂环境失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体育课程改革的不到位,导致体育课程思政也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体育项目的文化和精神培育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在项目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深入和拓展不大,未能结合新时代我国体育的政治功能“以体育人”,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如何结合思政更好地育人是亟待改进的课程。
(2)在评价模式方面,仍以传统评价体系为主。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上,过多地强调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考核内容也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运动技能的简单评测上,不仅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还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也偏离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目标,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不契合。目前体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通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语言激励法、典型事例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讨论法等。通过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游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典型事例教育法、讨论法。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游戏教学法。而教师常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优秀运动员事迹的分享和先进典型的树立、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结合课堂常规等。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不匹配,导致教学效率低,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体育思政课程缺乏体系化,课程思政内容挖掘不足
目前,在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教学内容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思政教育多穿插在一些热身活动和竞技活动中,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升,但很容易出现持续性不强的情况。同时,教师也没有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结合《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设计和规范教学内容,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塑造和引领作用。
一般来说,体育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选择课程思政元素。大多数体育教师在选择公共体育课思政元素时往往关注社会层面中团结合作、公平竞争意识教育,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层面的规则意识教育,身体层面的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在心理层面的超越自我、社会层面的荣誉感、身体层面的身体美等相关内容的挖掘不多。显然,教师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程度是不够的,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匹配程度不足。
(五)体育思政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是指学生个体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即因自身心理或者行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欲望、动机和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思政课程中,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育热点、学生的职业需要、未来发展”等现象,不仅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导致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合效果不佳。部分体育教师仅仅是将思政教育理念生硬地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
【注释】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1-14.
[4]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9):66-71.
[5]赵富学,陈蔚,王杰.“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4):80-86.
[6]王殿军.体育评价要摒弃应试思维[N].中国教育报,2021-01-23(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3-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