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承担着“野蛮学生体魄”的核心任务,且肩负着“文明学生精神”的思政教育职责,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重点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科学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高校体育课程的每个模块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体育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主动挖掘并运用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将女排精神、乒乓精神、体操精神等彰显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以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二)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强健大学生的体魄,更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能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向大学生讲解特定时期的体育人物或事件,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等思政教育知识具体化,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与品质,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自信自强精神的培养
体育精神不仅蕴含在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中,也内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基因中。同时,体育运动项目强调团结协作和自信自强精神。我国运动员多次在国际各种赛事上为国争光,增添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华运动健儿的新窗口,这些都离不开运动员之间的共同协作和相互配合。体育运动如果没有团队的相互协作,其魅力便会大打折扣,运动员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我国体育领域的体操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以团结协作为基石的,即便是单人进行的运动项目,背后也需要强大的团队支持。因此,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以灵活运用集体练习、指定分组、补偿式分组等方式,让大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信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