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分析
(一)设置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目标起到总领全局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强化教学目标的思政属性,可以发挥出教学目标的育人导向作用。首先,在知识目标上重视人文素养,让武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思政元素等人文素养在知识目标中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知识目标的重新建构,突出人文素养知识部分,优化武术课程思政结构,丰富武术的人文知识库,将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深入挖掘和运用武术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元素,注重武术人文知识的传承,增强学生对武术及传统文化的使命传承感和文化自信,构建与武术课程思政相匹配的知识目标。其次,在技能目标上重视实践运用。通过武术技能的活学活用,学生可以较好地了解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和武术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能提高自信心和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习得了扎实的武术技能,具备组织和欣赏各类型武术比赛及担任相关裁判工作的能力,同时能提升在生活和学习中独自分析解决问题和构建创新意识的能力。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上重视育人导向。教师应增强对“武德”“武术精神”“武术人物”等这些思政要素本身所具有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并将这些素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扩大化,将其融入武术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以发挥出隐性教育的效果。通过强化育人导向的指引作用,加深学生对武术课程思政的价值了解,体会感悟武术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尊师重道、守信讲礼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武术课程思政内容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教师要细致而深入地挖掘其思政育人内容,从武术教材、武术素材、武术动作入手,优化武术课程思政内容,实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最优化效果。
1.武术教材应具有课程思政内涵
武术教材编写应将含有武德、武术礼仪、武术人物等含有思政元素的知识编入武术教材,增强武术教材的感染力,发挥武术的独特育人作用。同时对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独具魅力的武德、舍生忘死的爱国武术人物、历史深厚的武术礼仪等内容的来源、发展历程及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进行详细叙述,并将这些内容拓展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个人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例如,将武德编入教学中的尊师重道内容中,能够培养学生敬重师长的优秀品德;将武术礼仪编入平常教学中的上课规范内容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上课时礼貌端正。通过书本教材这一重要的教学媒介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武术人物、武德等内容的深刻内涵和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引起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共鸣,彰显其内在的育人价值。
2.建立课程思政特色的武术素材库
建立武术课程思政素材库,将思政素材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例如在介绍岳家拳时就可将岳飞作为一个思政素材进行重点教育,讲述他在年幼之时便被岳母刺下“尽忠报国”报效国家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用鲜活的人物素材激发学生立志向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的热诚,体会不畏艰辛的武术精神,让这些价值倡导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心中的价值操守。要深入发掘建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武术素材库,用这些武术爱国人物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来为学生的精神思想层面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物质,使其成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宝库。
3.提炼武术动作蕴含的传统文化
武术动作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独具中华特色的武术哲学文化的传授,给学生提供人生价值的引导,提高学生习武的身心感受。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技术和掌握动作要领的时候,常常会强调武术动作的呼吸调理和意念专注,也同样强调武术动作的刚柔并济和中正平衡,这些要点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太极的武术动作讲究“非顺即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对立平衡”,从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道家天人合一和阴阳循环的思想。因此,我们要深度发掘武术动作这个宝藏,厘清武术动作的功能优势,找出武术动作与传统文化思想融合的合理尺度,避免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误区,提高武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耦合度。
(三)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1.促进武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师思想道德方面全面贯彻落实思政价值引领,将思政育人导向贯穿到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全过程,坚定武术教师的政治立场,加强武术教师的育人自觉和使命担当。首先,提高武术教师自身认识。武术教师应充分了解武术的道德思想,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涵,同时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武德思想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找到共通点,落实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当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言传身教、身正为范原则,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政培训,让教师形成内在的自觉性,根据本专业的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思政讲座、观摩思政优质课,学习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
高校武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和知识架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强化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意识,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育工作者。武术教师要对武术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学会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道德规则、核心要求与规则融合到武术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将武术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动态,创新教学载体,转变表达方式,从而使教学双方产生心理共振。要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把教材话语转变为日常用语,构建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武术教师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立场观点去分析武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强化武术课程思政问题导向,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充分增强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提升自身教学的感染力。
3.提升武术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治学水平、学术境界、教学投入、人生态度等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都会对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直观影响。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本领的修炼,重视个人知识积累、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具备让学生敬重的品行和学问。要有“信念理想、扎实学识、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成为四有好老师,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与浸染、这也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方式之一。教师更要提升自身对先进思想理论的理解力、教学教法的运用力、优秀文化的创新力,强化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问品行和育人本领,夯实自身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达到知行合一,通过自身所展现的良好师德师风,成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实践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优化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和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通过从服饰、场馆、音乐、电影等方面去优化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环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武术课程思政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引导的作用。
1.武术服饰
武术服饰通过外在的颜色、图案等显性材质来表现习武者隐形的内在精神需求,是习武者的浓烈情感的展现,也是武术文化的历史见证者。武术教师对武术服装进行讲解时,要突出武术服饰的丰富文化内涵,重点强调武术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使学生正确穿戴、存放武术服饰,明确武术服饰的重要意义。
2.武术场馆
良好的武术练习环境可以让没练习武术的学生也能很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德知识,接受武术文化的影响,主动参与到武术运动的学习和锻炼中去。通过在武术场馆放置武术人物雕像、粘贴武术标语等烘托武术课程思政教育氛围,激励学生进行武术学习,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强化对武术的深层认知。通过武术场馆环境的优化设置,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教育中来,推动武术文化丰富内涵的传播,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对大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3.武术音乐
武术音乐是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结合武术动作的动与静、刚与柔展示中国武术的魅力,显现出武者的精气神。将思政教育融入武术音乐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武术音乐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在教学开始部分的准备活动中加入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进行伴奏,可以快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的基本部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音乐,可以起到缓解武术动作不断重复练习所带来的枯燥感;在结束部分加入音乐,可以起到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作用。将武术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完善武术套路动作情感,提高武术观赏性、艺术性的重要作用,使武术动作更加清晰流畅,让武术完成一场艺术领域的极致升华。同时,音乐与武术套路的完美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力量感、美感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强化思政育人效果。武术音乐涉及文理史哲等领域,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哲学元素,当武术音乐的情感内容与武术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武术课堂就成为一个别致的思政教育形式,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武术电影
武术电影是武术在新时代的载体,把武术所具有的道家傲骨、儒家风范、兵家诡道、佛家禅法这些抽象元素都直观地表现出来,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温良谦恭让的品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背景下,教师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要以武术文化为基础,挑选与武术相匹配的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营造武术课程思政的学习氛围。
(五)优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人文体验过程
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创新。武术教师以及相关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应充分重视人文体验过程,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关于教学手段的类型方面,应该尽量选择需要学生协作与互动的教学手段,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尽量选择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趣味性竞赛与游戏活动等,以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帮助、关怀与理解,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第二,关于教学手段的设计方面,应该尽量保证教师的有效融入。正确选择教学手段类型之后,教师应该对之后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过程,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到人文关怀的内涵,为学生创造出更加良好的人文体验过程。
(六)校内外结合,注重社会实践
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不只是学习思想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践当中。一方面,在校园内,通过武术社团、武术表演以及比赛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武德思想,学习谦虚礼让、不卑不亢、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增强学生自强不息、勇敢无畏、刻苦耐劳、砥砺前行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园外,鼓励学生到社区进行武术健身指导,现在很多老年人自行组织健身活动,如太极拳、柔力球等,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武术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与老年人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从中体验互教互学、奉献与服务精神和社会公益心,以自己所学所练回报社会,这对于习武者来说也是一种历练。现在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到俱乐部或武道馆当兼职教练员,培养了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增强了自信心,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完善武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往往只注重技能目标,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较少。认知目标除了包括让学生学习武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还应包括理解武术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坚韧不拔和爱国等优良品质。可见,认知目标、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只注重技能目标使教学目标不完整,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落实。对于武术教学原有的评价体系应加以完善与补充,如将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理解、课堂表现、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纳入考核评价,让学生在技能方面熟练掌握,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道德素质上也得到提升。
【注释】
[1]温宇蓉.高校健美操课蕴含的美育和德育价值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3):53-55.
[2]侯歆,周小樱,闫民.武术教学渗透武德教育的路径[J].武术研究,2019(6):76-78.
[3]徐锋,徐俊.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当代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4-18.
[4]王雅芬.高校武术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成才之路,2019(7):6.
[5]孟子.孟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