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包含了无数的思想政治元素,教师可以运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把运动元素和思政元素加以有效融合,使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更全面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乐观积极的情绪。体育教学的思政与育人元素,不仅体现在运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上,更能在教育中发挥自身作用。运动素质已经成为一项意识形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人心,进而具有一定的育人功效。
(一)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可以很好地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说到体育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因为我们的民族正是以爱国为核心的。在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中,每当中国队员赢得比赛、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见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亿万中国人为之动容。这种思想和情感不仅仅是用汉字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自发凝结而成的精华。此刻的竞技运动也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而是对中国体育精神的最直观表现,尤其会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社会感染性,从而激起了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无形之间给大学生上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有鉴于此,运动素质在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感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团体合作能力
体育运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集体实践能力,在这里还涉及协调能力的培养,领导才能的培养,团队才能的培养等。首先要确定学生在一项体育教学工作中怎么做好分配、怎么把控全局,根据每名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使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和闪亮点,做到共赢。在很多运动项目中,尤其是团体项目中,由于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仅靠个人能力很难达到运动的整体目标,而团队协作能帮助个人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在运动总体功效和部分功效的关系中,总体功效等于部分功效之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密切,密不可分,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培育全局观点,立足运动总体,协调全局问题。当前,大学生思维意识活跃,个性丰富、个性强烈。进行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才能,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班级的集体精神凝聚力,还有助于克服个人能力的缺陷,扬长避短,共同培养集体竞争意识和自豪感。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使现代大学生更具青春活力。一名出色的选手的出现必然是整个队伍集体奋斗的成果,这与负责任的教练员、勤奋的团队,以及强大的后勤,密不可分,这也是团队合作的优势———有挑战、有突破、有协作、有协同。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应充分认识体育运动中群体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承担并努力为群体贡献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通过积极的自学逐步提高个人水平,避免成为团队的短板。
(三)坚忍的意志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不断的练习。所以它对大学生投入程度和意志都有着相当的要求。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言,运动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增加练习者的耐心,帮助练习者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而多元化和复杂性也是现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通过运用自己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并善于通过综合教育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意志。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竞赛中,人们要以坚定不移的信心继续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冲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奋发向上。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运动中,持之以恒,才能突破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运动中展开博弈之际,往往坚定、沉着而意志坚强的选手更胜一筹。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有着更高层次的时代要求,我们要认清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特征,明确体育课程的特殊育人效果,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深刻领会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品德、精神、人格、认知等方面的培养与塑造作用。这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