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程思政政策研究系统性不强

近年来,我国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对学校体育课程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标准、要求、机制。从政策发布的主体层面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建立起国家、学校、院系联动保障制度;内容上看,设计了由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课程。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全国多地陆续推出学校体育治理评估督导制度,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资源统筹和推行实施进行部署,强调将常规测评与专业考量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质量评估机制。但当前研究多将政策作为研究背景,并未能对政策进行系列研究,如对于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文本解读、政策开展分类、政策实施效果以及民众态度、社会反馈等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

(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研究不足

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进程中,围绕概念、内涵、影响、逻辑、价值、路径等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容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并逐渐走向成熟,为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但是研究仍有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理论层面,扎根实践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明显不足。对于如何在中观层面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如何在微观层面有效实现融合与共生,应当予以重点关注。②课程思政与体育融合在场域、内容上的差异未能在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有效表达。体育课程思政在普通高校、专业体育院校如何深入开展,有何共性与差异,在思政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具体效果等论述上也存在不足。③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中体育课程特色论述不足,如不同背景的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课程思政具有怎样的差异,体育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政如何有效开展等问题涉及较少。总之,现阶段学术界对体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多,涉足课堂教学一线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三)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方法略显单一

通过对当前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研究成果上有所增加,但质量上却有待提升,研究内容和方法存在重复。除此,体育课程思政还未形成独特的研究范式,提及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及实施情况还需要增加调查式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分析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课堂感受与评价必须进行深度访谈,定性分析学生的接受效果;论及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必须综合运用政策研究法,具体结合政策与社会发展需求。在研究视角上,围绕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较多,经典课堂教学案例解析较少,围绕体育课程资源探索的研究明显不足,如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逻辑,等等。

(四)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够具体

指标体系构建是体育课程思政科学、持续、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当前研究中,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科学性、方向性、针对性不足,难以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应用上的指导。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应从长远目标和发展现状着手,宏观发展上要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需求,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统筹考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全面的教学体系构建,实现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确定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单纯量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综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统筹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动态化评价等方式,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教师的业务评价与思政评价并重,激发体育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