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二、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课程构建

“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它既是对体育在线课程的总体构建,又直接受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考核评价等因素决定。其中,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构建的起点和准则,又是设计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与开展其他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线课程的思政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就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思政融合”,对课程内容实施“思政激发”,对课程考核评价增加“思政分量”[8]

从确立课程目标来看,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是学理性和显性的,价值塑造是政治性和隐性的,只有两者融合,确立引导价值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设计课程内容来看,体育在线课程中专业知识的章节、重难点是学理性和显性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与道德修养等是政治性和隐性的。教师可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激发思政元素,引入体育发展史、人物传记、案例等内容以视频、音频及图片等形式予以展现,并通过讲解、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来实现课程目标。从考核评价设置来看,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与课程体验是学理性和显性的,通过学习过程最终内化所展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是政治性和隐性的。考核评价应增加思政分量,且评价标的越清晰,所获取的学习结果证据越有效,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来建立多维的思政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来确保课程目标的落实。

(二)探索立体多元化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

基于“互联网+”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有各自的特色。MOOC因其具备学习人数多、产出效率高的优点,而被视作为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打开了便捷之门,但随着MOOC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学生完成比例少、学习进度不同、师生缺乏互动,以及依托第三方平台不便于管理等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也日渐凸现,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还极大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互动和反馈。

SPOC的出现能够弥补MOOC的不足,SPOC可以被认为是对MOOC的发展与补充,概括为“SPOC=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9],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实施翻转课堂。各高校可因校制宜,采用校外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为依托的名师MOOC,校内可依据SPOC的创建理念限制学生人数与先修课程要求设置部分课程试点,以线上名师MOOC+线下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SPOC。课前安排学生借助MOOC来预习,课中可进行讲解、示范、练习与分组讨论,课后可通过线上测试、作业等方式来反馈和答疑。采用这些多元化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以及自己在运动天赋上的优势,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不足并加以引导。而适时反馈又能突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与精神层面的变化进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任务、计划与方法,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

(三)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课程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并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位教师的事情。首先,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就需要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其次,与以往传统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的是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体育课程的载体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体育内涵的价值引领,在其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与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而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结果。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从承担课程所属的专项技能或二级学科进行分类,组建教师团队,确定团队负责人并优化成员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其二,规划好教师团队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愿景,特别注意要培养团队成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政治素养,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担当,并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其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在线课程与课程思政领域的专题培训、研讨和专家讲座;其四,通过定期集中备课、相互听课、在线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研究等方式增进团队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以此来强化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

(四)加强组织与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

“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关联着体育在线课程的设计、内容到结构等方面的重构和调整,而体育在线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到实施又涉及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师与学生,顶层设计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而实施的关键与成效又在于教师与学生。因此就需要建立自上而下、多元参与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架构和课程管理机制。一是从组织领导上,校院两级党委要肩负起主体责任,以教务部门为主导,二级学院具体发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和执行作用。二是制定科学的“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规章和制度,突出激励导向。对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反馈突出,效果好,考核优秀的课程与项目,将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并予以奖励。三是从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入手,制定相应政策来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体育在线课程的改革创新,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体育在线课程,以此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并积极开展体育在线课程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实践,支持相关领域的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立项,并保障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教师有热度、课程有高度、育人有厚度”的良好局面,营造“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敢想、愿做、有为的教学改革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所趋,在线课程的广泛应用为中国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科学创新的思路。当前,“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学界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体育在线课程话语体系亟待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未受重视,以及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意识不足等挑战。要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借助在线课程等“互联网+”资源增强育人实效,还需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动力,依据“两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考核评价入手开展课程构建。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应加强组织与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并探索立体多元化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此外,要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达成更富成效的“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