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会面临运动带来的困难。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的运动道德、陶冶了人的运动情操。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优势。
第一,体育运动需要对学生的身体施加一定负荷。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产生一系列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生理反应,不可避免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抗拒心理。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克服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困难,锻炼顽强的毅力。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意志。
第二,体育运动强调学生要将一定的规范性意识牢记心中。在体育运动的参与过程中,队列队形、团体比赛、动作技术等都有相应的规则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严格遵守纪律,增强服从意识。
第三,体育活动项目具有多样性,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运动中收获了乐趣。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体育运动中,既要有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以及技巧方面的训练,也要有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也有助于学生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异常显著,这与高校矢志不渝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高校体育教师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优势。
(二)体育教学形式直观、多样,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潜移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往往通过把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中,使个体能够在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中,不知不觉达到预设的效果。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行为规范的养成上,都需要动态的品德实践和体验的过程。高校体育课作为公共课程,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或通过肢体语言向学生示范运动技巧,或通过语言表述向学生介绍运动规范,或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学生或通过自我练习掌握运动技巧,或通过与他人合作练习提升运动能力。在这样直观、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中,大学生能够在自我运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感知体育精神,对于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更容易获得直接的情感冲击。这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融入感和参与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接受这一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体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物质环境层面讲,体育教学主要是在空旷的室内或者室外进行的,学生并非井然有序地坐于规划好的座位上,教师也并非居于三尺讲台上,而是师生共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环境中。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这样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学生更容易在情感上、在实践中感知体育所倡导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
从心理环境层面讲,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学生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互动中,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感悟运动中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懂得合作精神、诚信等品质的重要性。
这种在运动中弘扬德育、在参与中感知德育的寓教于行的教学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一致,提升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