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这最后的一天,父亲反而不急了,上午早饭后,他把壁龛里祖师爷像好好地擦洗了一遍。瓷像经过这一番擦洗,太上老君的脸庞顿时生动起来。
老君像也是起打铁铺时从集上请回的,阮和刚记得请回老君像的那天,父亲还告诉他,是先有老君炼丹后才有了铁匠这一行的,铁匠与道士是师兄弟呢,铁匠是师兄,道士是师弟,所以,道士化缘到铁匠铺,要主动向师兄问好,铁匠要给予热情接待,道士若不守此规,铁匠就可以罚道士跪在炉前认错,如果道士还不认错,铁匠就可以用钳子、铁铲打道士,甚至可以将火炉翻过来套在道士头上,这叫“戴纱帽”。
父亲说这个时,脸上满是自豪,后来,每天跟随父亲打铁,阮和刚都盼望着有一个来自远方的道士走到他们打铁铺前,向他们拱手行礼,喊着“师兄”,那他和父亲就请他喝好茶吃好饭。或许,这个打铁铺太小了,那么些年一直没有等来一个道士。不过,起初的那些年,打铁铺里可真是兴旺,每天从早到晚打铁声不绝,来买铁器的人都踩矮了门槛,远的甚至连河南淮阳那边都有人来买呢。父亲把这归功于祖师爷照顾,每年正月开工,都要郑重地请香,跪在祖师爷像前三拜九叩。后来,不知道从哪一年起,一年打不了几件铁器,父亲自己也疏忽了,过年时也就不再祭祖师爷了。
父亲擦洗完祖师爷的瓷像,又郑重地在铁砧边摆了一把锋利的小刀,也不知道他做什么,他一个人安静地做着这一切,不让阮和刚插一下手。
一切妥了后,他戴着草帽,走到大堤下,躺在淮河湾的草地上睡觉了。阮和刚也就躺在凉床上,吹口哨,逗着大叶杨,听着淮河水,这几天也实在挺累的,所以躺着躺着,他也睡着了。他眯了一会儿眼,忽然感觉到眼皮上闪过一片黑影,急忙睁开眼,却看见打铁铺里跑进来一只大老鼠,比猫还大的老鼠,这老鼠对着炉基,尖嘴一拱一拱,脚趾一掏一掏,“哐当”一声,掏出了那枚铜钱,大老鼠尖嘴里叼着铜钱,冲着阮和刚得意地笑了笑,往屋外窜去。阮和刚急了,拔腿撵去。大老鼠越跑越快,阮和刚紧追不舍。大老鼠跑着跑着,一转头,跳到淮河水里,刹那不见了。阮和刚急得一身汗,他也“扑通”一下跳到河水里,却怎么也打不到那只大老鼠了。他拼命地在水里游啊游啊,扑腾着,叫骂着,“死老鼠,死老鼠!”一口气憋不住,他挣扎着醒了,才明白这是一个梦。
明知是一个梦,阮和刚还是爬起来,去到打铁铺子里看了看,确认炉基完好无损,才回到屋外。
到了晚上,阮和刚才明白父亲为何要选择在今天晚上打铁了。原来这天是农历十五啊。
月亮升得好早,日落月升,浑圆的月亮从大平原上冒了出来,照得淮水像银子一样,照得淮河大堤发着光。父亲和阮和刚吃了晚饭,下到淮河湾里洗了澡,回到打铁铺里,屋子里也亮堂堂的。父亲点了三炷香,恭恭敬敬地点燃了,在铁炉四方拜了几拜,口中念念有词,将香插在了火炭中。
点炉子。
拉风箱。
烧铁条。
父亲没有拉亮电灯,而是借着月亮的光亮做着这一切。月光,炉火,炭焰,红铁,光亮将他们身影投射在四壁,这些光影组成了一个奇异的时空,将父亲和阮和刚包裹在中间,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分隔开来。
铁烧好了。
小锤准备好了。
大锤也准备好了。
叮!
当!
叮叮!
当当!
叮!叮!
当!当!
月亮应该是升到半空了,更多的月光流淌进了屋子里。火花纷飞,月光也像大雪一样纷纷扬扬,父亲和阮和刚在火花与雪花中挥汗如雨。
阮和刚越打越起劲,大锤升起、落下,划出月升月落的红色弧线。手臂上涌出源源不断的气力,已经不是他在使着锤子了,而是大锤在带动着他。他觉得自己的双臂完全伸展开了,像一棵树向着天空伸展开枝丫,这种伸展是他在洗车行里从没有过的。他抬眼瞧看父亲,父亲两眼放光,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竟然脱去了罩褂,脱去了内衣,全身一丝不挂,他挥舞着小锤,像走在一堆云里。阮和刚再看看自己,自己不知什么时候也脱去了衣服,月光给自己的身体镀上了一层金色,光影流动。阮和刚忽然哼出了一首歌:“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铁。”
这是小时候,庄子里的小孩子们唱的,几十年了,阮和刚却一下子全记起来了,唱得一点也不打磕绊。
阮和刚刚哼了头两句,父亲也紧跟着哼了出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铁。”
歌谣缠绕在一片叮当声中。
阮和刚一下子恢复了一个曾经的铁匠的骄傲。
月光下,歌声里,一把铁剑渐渐成型,一旁的水桶里,浸泡着红蓼草的泉水收进了月光,收进了歌声,正等待着一把剑最后的淬火。
阮和刚听见父亲的小锤轻快地点了两点,发出了休止的信号,他立即退马步,垂小臂,一招白鹤亮翅收回了大锤。
父亲一手夹着铁剑,一手却竖起中指在铁砧旁的薄刀片上快速一划,“哧”,父亲的中指被刀片割破了,一定被割得很深,一缕鲜血箭一般直接喷入淬火的水桶中,喷入水桶里浸泡着的红蓼草上,那把铁剑也随之入水,“嗞——”铁与水、与草、与血相碰,一阵轻烟飘进了明晃晃的月光里。
阮和刚惊叫一声:“爹!”
父亲凝神看着手中的铁剑淬火于水,一动不动,如一尊瓷像,但阮和刚从父亲的须眉颤动中知道了这回的结果,他又喊了一声:“爹!”
(原载《福建文学》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