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基因的“超前效应”

三、遗传基因的“超前效应”

什么叫做遗传基因的“超前效应”呢?我在长达十几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种令人吃惊的现象:心脑血管类疾病家族的遗传性,在不少人身上,早在儿童时期,便能够以某些疾病的形式具体反映出来。如血压偏高、血压波动,找不到原因的头痛、头晕,以及肥胖症、高脂血症、A型性格等。

我的邻居郑师傅,48岁那年,在开火车途中突发脑出血死去。我俩在一个单位工作二十多年,是同事,又是邻里和朋友,平时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上多年来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善于观察人的习惯。因而,我对他发病前,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被他人称之为的“怪现象”,比如性格急躁、易激动、精神抑郁、强哭强笑等观察得比较细,掌握的资料也较多。我在他的两个儿子的身上,也发现了许多与他生前脾气秉性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就连郑师傅睡觉时打鼾、说话声音大得像和别人吵架这样的毛病,都被他的儿子们“继承”了下来。特别是那些潜伏在人体内,被科学证实能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种种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液黏稠,以及那些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巨大影响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喜食肥肉及各种动物的内脏、脾气暴躁等,在郑师傅两个儿子身上更是过早地体现出来。令人称奇的是,就连郑师傅生前未曾谋面的年龄仅仅5岁的小孙子,他那小脾气,有许多地方竟也同他过世的爷爷一模一样。

我以为,对于那些受到家族遗传基因影响的人来说,有些儿童的血压之所以目前尚处于标准状态,是因为他们的年纪还小,人体器官健康,血管弹性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潜伏于身体内的疾病便逐渐显露了出来。比如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有的才三十几岁,还有的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便出现诸如血压波动、心率过速、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头痛、头晕等一些能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种种因素。经诊断,其中不少人的脏器也有程度不等的病变,较为明显的是因胆固醇增高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如冠状动脉、脑动脉以及肾动脉硬化等。

可见,对于具有家族遗传基因,又同时具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因素的朋友,做好早期预防,显得尤其重要。

以上所说的这些,各位朋友千万不要误解,并非凡具备以上所谈的遗传基因的后代就一定会遭殃、某些疾病必然会遗传到自己的身上。究竟能否遗传到后代的身上,据调查掌握的材料显示,主要的一条是看血压、体型、性格和不良嗜好以及居住的地区等因素。比如某人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中,曾有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恰恰他们后代中的某个人,与前辈的体型及性格酷似,又都患有高血压病,这样的遗传概率相对就大,这类朋友就不能掉以轻心了。这时候,你应当再综合其他方面,比如是否喜食肥肉及各类动物内脏,是否有好吃懒做的毛病。除此之外,还要把血脂、血糖以及血液黏度等方面一一对照,假如连这些也都与那位曾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长辈相似,那家族遗传的危险性对你的影响就会更大些。一定要从儿童时期就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才能够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