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膳食,保证营养供应

二、合理膳食,保证营养供应

这样做,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膳食才算合理,怎样吃才算科学呢?

一要掌握一个“度”

其实,我并不反对吃。人要是不会吃,那还叫人吗?但吃得掌握一个“度”,也就是要适度。何为适度?就是每顿饭吃七八成饱,避免暴饮暴食,这就行了。我发现有许多身体超重者,在遇到他们以为是“对口味”的食物时,非要吃到多一口都吃不进去时才肯罢休。要知道,人上了年纪,肠胃的消化机能减退,活动量少,新陈代谢慢了,身体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热量了,您若仍然那么毫无顾忌、不知饥饱地吃下去,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解馋之外,只能是又多长了几斤肥肉而已。从上面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知道,像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和身体肥胖有一定关系。所以,人到中老年阶段,必须节食、控制体重。

二要根据自身情况进食

比如,您的身材消瘦,血压、血脂、血糖正常,您除了注意避免肥胖外,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必要忌口;假如您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身体在往“横向发展”,且已经出现了血压波动、血脂升高等情况,那您在饮食上必须做到适可而止。

三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据媒体披露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中老年人当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营养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长期缺乏诸如蛋白脂、锌、铁、钙等营养成分,因而导致了一些中老年人容易出现骨折、老年性痴呆等由营养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因此,若想保持身体健康,每日的饮食,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摄入量比青壮年阶段要略高;适当控制热量,避免肥胖。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他们在检查身体时发现血脂偏高,于是便拒绝一切肉、蛋类食物入口。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对于成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并适当吃些肉类,不一定会造成胆固醇增高。另外,对于住院治疗的病人来说,患者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饭菜要多样化,尽量做到,既要赏心悦目,让病人感到有食欲,又要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成分,还要保证饮食清淡,防止胆固醇的摄入。这样身体才能产生抵抗力,增强免疫力。理想的饮食标准,国际上建议实行副食6主食4,粗粮6细粮4,植物类6动物类4,这样的比例搭配。每天除要进食一些新鲜水果、蔬菜、奶类及豆制品,各种海产品、菌类、蕃薯类食物外,还要吃一些粗粮,如玉米面、豆杂面、高粱面等等。

四要控制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量

某研究机构通过对多名男子进行实验研究,给予大量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膳食,并增加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发现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不降低。随访多年后发现,致命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冠心病、猝死和脑血管意外发作总数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对比,死亡数减少31.4%。可见日常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血脂和脂蛋白的含量,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鱼体内含有的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有加强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吃鱼可以大大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吃黑巧克力可改善血液循环。雅典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年会上说:“吃100克巧克力就能改善健康年轻人的血管功能。”黑巧克力之所以能够保护心脏,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被称为类黄酮的抗氧化剂。该项研究又揭示了类黄酮化合物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保护血管不受不稳定氧化物自由基的损害。共有17名志愿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其中一部分人吃100克黑巧克力,另外一些人吃非巧克力替代食物。结果显示:前一组人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而后一组人员却没有得到改善。

对于那些已患有某种疾病的朋友来说,一日三餐有针对性地调整膳食结构,对于养生、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患高血压、冠心病的朋友,可多食鱼、牛奶、豆浆、香菇、木耳、红枣、苹果、植物油,以利于降脂降压;脑力劳动者,可多补充含蛋白质、糖、卵磷脂、钙、铁、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脑髓、禽肉、牛奶、莲子、苹果、金针菇等,以利于健脑;年老体弱者,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烹调时应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烤,可多食用些鸡汤、精肉、鱼虾类、奶类及各种豆制品,各种新鲜水果及蔬菜;体型肥胖者,宜偏重于水果、蔬菜、粗粮,如玉米、糙米、小米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竹笋、海带、木耳,少食肥肉、甜食等。

喝茶也能减少心脏病发病后的死亡率。美国一大学医学院针对1900位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没患心脏病之前,每周喝19杯茶的人在心脏病发作3~4年内死亡率减少44%。

少量饮白酒可以麻痹中枢神经,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由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率不稳等,都具有一定的好处。适用于长期失眠,久治无效的人;脑力劳动过度疲劳、陷入冥思苦想的泥坑中不能自拔的人;神经脆弱、易激动、情绪不稳、精神高度紧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