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应该想开些
第二个问题:应该想开些
我发现中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目前经济条件还不怎么宽裕的朋友,他们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子女的花销上,往往是在所不惜,显得很大方,而当轮到他自己时,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的人甚至于有了病,也坚持着不去看医生,一直咬牙坚持着、忍耐着,待到真正觉得“不行了”的那一天才想起来去医院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许多人到了这样的时候,才后悔莫及。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一件发生在我自身的事情:
2001年的秋季的一天,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方面的书。途中碰到了单位的一位同事。他看我花二十几元买了一本书,当时就晃着脑袋,仿佛在自言自语,又感到很不理解,说“花二三十块买一本书……啧啧……”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他们在请客送礼方面可以不惜重金,他们舍得抽几十元一包的香烟,也舍得喝百十元一瓶的好酒。但他们舍不得花哪怕只是一张电影票的价钱去买一本书看。他们认为抽烟、喝酒是一种享受,值得。而不明白书是知识的海洋,不懂得从书中所学得的知识,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挽救你和他人的生命这样简单的道理。
在此,我要劝劝各位朋友,人到了晚年,身体要衰老,免疫力要下降,人容易生病,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有了病,花钱去治疗是一种方法;另一方面,买一本内容浅显易懂,属于科普类的书籍学习学习,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将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是一种更加妥当的方法。即使没有病,人老了也需要花些资金,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保健工作,购置一些必备的家庭医疗用品,如血压计、体温计及一些用于健身和急救方面的药物等。而我发现,有许多老年朋友,对子孙慷慨解囊,对待自己,竟然吝啬到了连一分钱也舍不得花的程度。中老年朋友们,不妨去认真地想一想,机器每工作一段时间,还要停下来进工厂加加油、修理一下,才能重新投入工作当中去。人到老年,就更应该停下来歇歇、喘口气,去“加加油”。
第三个问题:正确对待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这个问题牵涉到两个方面:
⒈各类媒体
在未接触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朋友们举一个实例: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火车分为厂修、架修与定修,汽车分为一、二、三级保养。这说明长期运转的机器,到了规定的修程之后,不管从表面上看起来有没有毛病,都必须将机器停下来,经工程师认真检查鉴定、经检修工人重新保养、检修后,才能再一次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而对于那些一辈子辛苦操劳的中老年人来说,却没有享受到类似于机器那样的待遇。其实,认真思考一下: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不是比机器要辛苦得多吗?因为机械和人比较,没有精神方面的压力和痛苦,它只需要按照人的操作,尽力工作就可以了。而人除了尽职尽责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我认为,人的一生比机器还要辛苦。我曾作过一种设想:假若有朝一日,从事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有权力制定政策法规方面的国家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待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方面的工作,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专项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若能像铁道部门对待火车头那样,也能够制定出一部法律、法规来,当人们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限或年龄,就能够停下来加加“油”,去保养一番;我们媒体对心脑血管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待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能像对待流行性传染疾病那样重视,去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和资金的投入,我想,那肯定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死亡率也会有所下降。我们大家都还曾记得,2003年发生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的非典与禽流感,以及2009年春、夏之交,发生在世界范围的甲型流感,在上至国家政要,下到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下,很快便得到了控制。
⒉家中有老人的子女
在调查中发现,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的老人,身体能否康复,除了必要的治疗外,其家人的护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人对处于病中老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如果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周到,我想,对于病人身体的康复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医学知识加油站
定期体检
老年人应每年做一次体检,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尤其在有各种刺激因素时,如情绪的变化、运动量的变化等,机体往往处于应激状态,更应做详细检查。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血液黏滞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低,易使血栓形成,故应定期监测,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血压、血糖、血脂的正常值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