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几件事
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几件事
1.三“不”
即对自己的病“不忽视”、“不害怕”、“不放弃治疗”。我在多年的与许多患者朋友的接触中发现,有的朋友的病情本来不那么严重,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恐惧、怕死,因而导致心理崩溃,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后果,这样的实例很多。我觉得,人得了病以后,要想得开一些。除了不忽视、不背上思想包袱以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即切莫灰心丧气、放弃治疗。我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在日本演出时突然中风,瘫痪在床,她就是依靠自己的坚强毅力,坚持康复锻炼,不放弃治疗,终于创造了再次登上舞台的奇迹,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2.一“勤”
即勤检查身体。对于已经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至少应当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身体。重点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血小板凝聚、血液黏度、心脏等项目,发现有毛病当逐项治疗。检查身体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年入冬前的这一段时间。
另外,还有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不论任何疾病,都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越早越好。
3.做好预防工作
居住在我国北方气温较低地区、已经退休的朋友,除冬季注意做好御寒工作外,有经济条件的朋友可以采取冬季到南方、夏季回北方这样的生活方式。
4.严格控制血压
中老年朋友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若要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必须严格地控制住自己的血压,使其保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内。要知道,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血压本身从来就没有一个恒定值,况且还具有24小时周期变化这样的自然规律,这样就使得控制血压成为中老年朋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里,向您推荐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有的朋友为了控制血压升高,把血压分为“最佳值、正常值、高限值”三种类型。最佳值指收缩压等于16千帕(120毫米汞柱),舒张压等于10.7千帕(80毫米汞柱);正常值指收缩压等于17.3千帕(130毫米汞柱),舒张压等于11.3千帕(85毫米汞柱);高限值指收缩压在17.3~18.5千帕(130~139毫米汞柱)这个范围,舒张压在11.3~11.9千帕(85~89毫米汞柱)范围。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理想的血压应当控制在最佳值或正常值状态,道理在于:要“留有余地”!因为人的血压不但具有正常的24小时周期性变化,另外,血压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比如吵架、天气忽然变冷等情况时,也会发生在瞬间升高的现象。若平时您的血压就总是处于高限或临界状态,而未能做到“留有余地”,一旦血压上升,就会变得很危险。这里,不妨举个例子。以收缩压为例,假如您日常生活中总是把自己的血压控制在高限值,也就是18.5千帕(139毫米汞柱)这一标准,碰巧这时又赶上周期性变化处于升高的时间段,咱们按升高1.3千帕(10毫米汞柱)计算;除了这之外,您又因为某种原因与他人吵了一架,血压又升高1.3千帕(10毫米汞柱)。那么,我们现在计算一下看看是多少?18.5+1.3+1.3=21.1千帕(139+10+10=159毫米汞柱)!假如您把日常血压控制在正常值,那么您的血压这时就变成了20千帕(150毫米汞柱);假如您把日常血压控制在最佳值,您的血压这时就变成了18.7千帕(140毫米汞柱)!您反过来想一想:159与140这两组数字,哪一个危险性更大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5.牢牢掌握疾病复发的根本因素
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若想卓有成效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除了要做好上面所介绍的那几件事以外,还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因素,即要牢牢掌握疾病复发的“根本因素”。那么,“根本因素”都包括哪些呢?
我认为,容易复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梗死以及脑出血。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的“病根”在于冠状动脉是否畅通,若想防止心肌梗死,一定要根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梗死的症结是脑动脉硬化与心脏病。脑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由于高血压。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庭心脑医生,一定要在探询疾病的“根源”方面下工夫。因为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文中已作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