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伤着、别累着

一、别伤着、别累着

这里所说的“别累着”,也就是不要过度地劳累。对于心脏来说,“劳累”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指重体力劳动和超负荷体育运动所引起的过度疲劳;二指过于繁重的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所造成的疲劳。因为心脏肩负着整个人体的血供,当一个人的身体受到强大的负载时,要靠心脏超负荷的工作才能够支撑巨大的负载。对于心脏而言超负荷的劳作,就是需要心脏超常规的跳动,以满足人体的血供。比如体育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拼搏时,心脏跳动的次数在180次/分,甚至更高,而休息时,心脏的跳动竟然在60次/分以下。但是要清楚,无论多么强有力的载体,它总是有一定限度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与桥梁,都有它们的限度,都具有严格规定的负载系数。当它的载荷已经接近或达到极限时,若还在无限度的给它“加码”,火车会脱轨,汽车会翻车,桥梁也会断裂。心脏究竟能有多么大的承载能力,虽然没有具体规定,但我以为,连钢铁制做的机器都会因超负荷的劳作而发生过度疲劳和破损现象。那用肉做成的心脏,它的负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和各种机械一样也会出问题。猝死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健儿和近年来猝死在实验室里的中青年科学家,我们大家都曾有耳闻。因此,对于我们的心脏,一定要加倍地去爱护它、保护它。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息,要做到劳逸结合。要牢记前辈的教诲:“只有充分的休息,才能很好的工作”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对于大脑的保护,长时间的脑力劳动过后,除了注意休息之外,更为主要的要给它补充营养。机器运动时间久了不加油容易烧损、报废。大脑经过过度的疲劳,如果不注意休息、不及时补充营养,也会发生病变。大脑的保健除了注意休息,还应加强饮食的调剂,如经常吃一些健脑的食品,如核桃仁、芝麻、牛奶、豆制品及富含丰富的蛋白脂的食品。

此外,还要做到科学用脑。资料证实,中老年人经常性地合理地进行脑力劳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软化血管,增加脑组织的血流量。究竟怎样用脑才算科学呢?我以为要注重两点,一是学会合理使用大脑,避免神经失调,从而达到稳定血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每学习、工作1~2个小时后,休息15~30分钟;也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变换学习的内容等方法,因为不同性质的工作由不同区域的脑细胞担任,适当地变换学习内容,能够使不同区域的脑细胞轮流工作与休息。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保证大脑得到充分休息的好方法。二是经常性地使用大脑。大脑越使用越灵活,尤其是人到了中老年以后,如果长时间缺乏脑力劳动,就会加速大脑的衰老,容易出现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疾患。

有的朋友很可能要说:你前面说大脑要注意休息、“别累着”,后面又说“越使用越灵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因为这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问题。说“别累着”,是指在工作的同时要保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工作时,要把握好一个尺度,要适可而止,一旦超过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提倡“大脑越用越灵活”,道理在于“流水不腐”,一个人的大脑如果长年不用,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长期不用大脑,就会僵化、衰老,血液会因此而发生流动滞缓、阻塞的现象,血管也会失去弹性,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这就是科学用脑、大脑越使用越灵活的道理。

上面所谈的属于“健脑”方面的相关内容,下面谈谈“护心”的问题。

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所谓“护心”,其实就是如何预防心脏衰老的问题。心脏衰老快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以为,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和长期在某种精神压力下,在缺少休息和睡眠不足的情况下的脑力劳动,是心脏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我曾多次把人心脏的寿命比喻为现代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发动机,如火车、汽车等。同一品牌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长短,取决于输出功率的大小与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时间愈长、输出功率愈大,使用寿命就愈短,人的心脏也是如此。心脏的健康状态,并非全依赖于年龄的大小,关键看心脏处于“满负荷”状态下工作时间的长短。可以这样形容,所从事职业的强度愈大、时间愈长,心脏衰老的速度则愈快。据媒体报道,美国一名年仅26岁的中长跑女运动员,突然发病,猝死在运动场上。当医生对她的身体进行检查时发现她的心脏已经发生老化现象。一个仅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心脏,衰老得如同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过度疲劳造成的。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一些中青年科学家、演员猝死事件,导致他们猝死的原因同样是心脏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