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方法和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突发事件研究

(二)社交媒体研究

(三)比较研究

二、现有研究的优缺点

三、文献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的文献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规范比较

一、学术界关于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论述辨析

二、文献综述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立法主体

四、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法律制度比较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保存和追踪

(二)对网络、电信经营者的监管

(三)对互联网、电信用户账号的监管

(四)对国外网络舆情的监控

五、小  结

第三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比较

一、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定义再辨析

二、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授权和限制

(一)美国的网络舆情监控授权与限制

(二)中国网络舆情监控授权与限制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授权与限制的比较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一)美国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二)中国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三)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在类型上的比较

四、小  结

第四章 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案例比较——以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为例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

(一)厦门PX事件研究综述

(二)占领华尔街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案例概述

(一)厦门PX事件

(二)占领华尔街

五、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一)厦门PX事件

(二)占领华尔街

(三)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六、小  结

第五章 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一、社交媒体:信息时代的安全之匙

(一)社交媒体是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

(二)社交媒体成为人员联络的隐秘通道和监控盲点

二、中美社交媒体比较

(一)中美社交媒体的类型和特征

(二)中美社交媒体影响力比较

三、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一)美国社交媒体监控

(二)中国的社交媒体监控

(三)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四、对中国社交媒体安全体系建构的建议

第六章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警察应急机制比较

一、中美警察制度和职权比较

(一)中国的警察制度

(二)美国的警察体制

(三)中美警察制度之比较

二、中美警察在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作用

(一)中国警察机构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机构

(二)美国警察的网络舆情监控

(三)中美警察机构在网络舆情监控上的比较

三、小  结

第七章 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

二、“9·11”事件之后美国对情报体系的反思

(一)美国情报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存在致命弱点

(二)白宫和国会在情报体制改革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三)生物特征识别应在反恐情报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

三、美国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战略

(一)美国发展生物特征识别的四大动力

(二)联邦政府生物特征识别发展战略

四、美国主要生物特征数据库

(一)国防部的ABIS

(二)国土安全部的IDENT数据库

(三)司法部的IAFIS指纹数据库

(四)国务院(移民和边境管理与情报)

五、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兼容和整合

(一)政府主导研发、测试和评估

(二)生物特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三)主要联邦机构生物特征系统的兼容

(四)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数据库的兼容

六、生物特征识别对美国情报体系整合的影响

(一)美国情报体系行政上的整合及其局限

(二)生物特征检索的需要推动了各情报部门数据库的兼容

七、中国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库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一、应急机制

二、中美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一)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中美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但差异之处多于相同之处

(二)从网络舆情监控层面来看,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网络舆情监控、社交媒体监控和生物特征数据库监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