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
社交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互联网中的行为主体社会交往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性自媒体系统。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专业机构制作和发布信息—读者观看和收听信息的单向模式。在社交媒体中,一个网络行动者承担了四位一体的多元角色,即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接收者和互动者。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源、信息载体、信息传播通道。信息跨越了公共和私人生活界限,实现了私人生活的公共化,将多样化巨大的私人场域呈现在公众面前,导致每时每刻都有巨量的信息产生。社交媒体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区分出如下几种类型:①内容共享——允许参与者生成和分享“用户生成内容”。②讨论——文本消息,视频聊天和会议。③社交网络——是最常用的社交网络技术,包括脸谱网、聚友网、LinkedIn和谷歌。④微博——迷你出版,快速和频繁的共享。⑤基于位置的网络——用于审查企业以及报告和跟踪一个个体登录一个网站。⑥社交游戏、虚拟世界和大型多人在线游戏,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社区,参与者可以相互交流。[2]
社交媒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在中国的发展为样本可以区分为四代,即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除了博客对网络论坛没有构成挤压效应外,后来出现的微博、微信都对前一种业态构成了严重挤压,甚至直接导致前一种业态的衰落。其基本特征是信息内容越来越短,信息发布和回应越来越方便快捷,信息形态多样化,信息发布方式实现电脑和手机合一,手机开始主导信息的发送方式。智能手机的出现将信息的采集、制作、发送和互动融为一体,实现了信息无处不在,随意生成和随处可发状态。传统上被认为是私人场所和互动的东西也成为许多数据收集的来源。政府和商业机构收集电话、社交和商业性质的在线互动数据,可以提供个人习惯、喜好、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丰富细节。它瓦解了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之间创造的区隔,使精心管理的身份控制受到损害,瓦解了私人和公共人物角色之间的界限。[3]
在4G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主要载体,据美国议会情报和安全委员会2015年报告,互联网承载了24亿个互联网用户的通信。“在一分钟里,这24亿个人传输了1572877千兆字节的数据,包括2.04亿封电子邮件,410万个谷歌搜索,发送690万条脸谱网短信,347222帖推特和在YouTube上观看138889小时的视频。”[4]据2014年基于脸谱和推特账户的统计,超过12亿用户至少每月登录脸谱网账户,这比一年前脸谱网的账户数量增长了1/3。其中,约7亿是活跃的日常用户。这些用户每天上传的照片平均超过3.5亿张,这些照片主要来自智能手机。同时,约有5亿人有活跃的推特账户,他们每天发布近5800万条微博和照片。[5]在2013年年底,世界上的互联网流量不到10%是由美国用户产生的,美国的互联网主要服务于外国客户群。例如,脸谱网83%和Gmail 70%的用户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许多美国大服务商以服务于世界各地的客户为基础。[6]
在中国,社交媒体自成一体,并全面超越传统媒体。据统计,2015年,中国用户所有媒体每天总用时为6小时8分。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达到6.97亿,较半年前增加近1亿;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36亿,同比增长34%,日活跃用户达到1.06亿,同比增长32%。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此外,移动直播快速发展,国内移动视频总用户数从2015年1月的5.1亿增长至2016年1月的7.1亿。[7]
从信息情报的视角来看,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区分为开放源代码(OSINT)、社交媒体(socmint)、信号情报(SIGINT)和人类情报源(HUMINT)。OSINT一般指公开网站上不需进一步授权或控制可以访问的数据。socmint指社交媒体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分析可以识别犯罪活动,预警暴动风险,提供团体和个人情报,帮助理解和应对公众的担忧。[8]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①社交媒体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迫使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型,出现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的趋势。新浪微博是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型的典型代表,传统新浪的生存仰赖微博聚集的人气所带来的产业附加值。向社交媒体转型的传统互联网企业获得新的生命,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和盈利能力。②社交媒体生产的信息容量占互联网总体流量的95%以上,传统互联网信息内容有很高的比例来自社交媒体生产的内容,出现传统媒体信息内容的社交媒体化。③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是一场全民运动,几乎有多少个社交媒体用户就有多少个内容生产者;同时,他们在信息的相互传播中,以几何级数瞬间扩散信息,放大了信息量和信息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