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网络舆情监控是互联网时代预防犯罪和反恐工作的重要一环,中美两国的警察都将互联网监控当作核心工作。由于中美警察体制存在显著差异,建立的互联网监控部门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成立了专职的网监部门,负责监控网络舆情,其他警察部门则无需对此倾注精力。在美国,无论是联邦警察还是州市县警察,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但是各级别警察都可以为各种数据库提供数据,也可以检索数据库。数据库对于警察各部门而言,是一个扁平的可供各级警察检索的开放体系,保证了所有警察对于检索信息的开放性。而中国的警察以职能为界进行切割,建立的信息系统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职能和权限限制,数据库只对有权限的人开放,不具备相关职能的人既无权访问也无权向数据库输入数据,造成数据库的效能降低,不同的部门间信息封闭,影响了数据库的效率和警察追踪情报办案的能力。
美国警察机构对数据库的建设、重视及在执法体系内部的开放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各种数据库建设几乎是其终极目标,数据库的信息来自互联网络,也来自各种现场,但最终数据库都会被联结为一个扁平的网络体系,供执法体系的内部人员检索。数据库建设积聚起海量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予以计算,找到隐藏的关联信息和关联人员,使海量信息成为活的有机联系的体系。中国建立的数据库由于设置了严格的职能和权限,导致数据库使用效率受到影响,不同的数据库间因为所属部门的职能分割,也不能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检索的体系,使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不能有机联系,造成相同对象信息之间的分割,影响了信息的归并整合,从而影响了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计算找到隐秘的人物之间关系的线索。
美国的警察部门建立各种数据库背后的动因是预测犯罪警务,着眼于预防犯罪和恐怖主义,尤其是在恐怖主义发生之前加以干预,追踪恐怖主义团队线索,探寻其行为路径,预测恐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性地布置警方资源,将恐怖活动瓦解于无形。中国警方建立的各种数据库在于追踪已经识别的犯罪嫌疑人和恐怖活动嫌疑人,预测犯罪警务的能力偏弱;而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着眼于堵,通过屏蔽信息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虽然有预防的动机,但由于屏蔽信息的发布,也失去了利用所发布信息找到线索进行干预的可能。
尽管存在显著差异,但中美两国警方在网络舆情监控上都做得同样出色。中国警方对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巨大的干预权力,这一权力使警方保持了中国互联网信息的纯洁性,切断了不当信息对个体的诱导作用,避免了个体因为接触不当信息而走上犯罪或恐怖主义道路。美国警察虽无权干预互联网络信息的发布,但警方可以对发布不当信息的人加以干预和监控,产生巨大的寒蝉效应。[35]中美警方对互联网络的干预努力,都起到了维护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作用,其价值毋庸置疑。
【注释】
[1]中国警察,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中国警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2012年修订(其中,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已撤销)。
[3]新华社:《公安警力下沉基层将超85%》,http://news.sina.com.cn/c/2006-02-08/15298155177s.shtml。
[4]凡军:《上海全警种参与交通违法大整治》,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3/27/c_135226679.htm。
[5]胡祎、曹娜、孙景建、姚运玲:《美国警察制度与中国警察制度之比较——浅析我国警察制度的完善》,《天府新论》2007年第3期。
[6]李文辉:《美国警察的组织体系》,《公安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
[7]似水年华:《FBI和美国警察局有什么不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38159/answer/71169167。
[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9]张小兵:《集中性:美国联邦警察制度的重要特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美国联邦警察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概况信息,http://www.mps.gov.cn/n2254314/n2254315/index.html。
[11]上海市公安局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10630/257.html。
[12]黄新光、魏进武、刘露、张云勇、汪芳:《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电信网技术》2011年第9期。
[1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4月14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82号,《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2005年11月23日。
[15]范凌志:《中国首批网警执法账号今亮相 将全天巡查执法》,《环球时报》2015年6月1日。
[16]网络监察,望江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wangjiang.gov.cn/include/web_content.php?id=36204。
[17]Michael L. Ciminelli, J. D. Police Response to Anonymous Emergency Calls.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May 2003/23.
[18]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Harvard Law & Policy Review, Oct. 2015.
[19]
[20]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Harvard Law & Policy Review, Oct. 2015.
[21]Elizabeth E. Joh. Policing by Numbers: Big Data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89, pp.35—68.
[22]Stephen Rushin. The Legislative Response to Mass Police Surveillance. Brooklyn Law Review, Vol.79, pp.1—61, 2013.
[23]Stephen Rushin. The Legislative Response to Mass Police Surveillance. Brooklyn Law Review, Vol.79, pp.1—61, 2013.
[24]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25]Sebastian C. Mejia.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The Fundamental Rights and Fourth Amendment Implications Of Chicago's City-Wide Surveillance Network, Jul. 2014.
[26]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ommittee, Privacy and security: a modern and transparent legal framework, HC 1075 2014/15, 12 March 2015(hereafter the “ISC report”) para 55, drawing on “What happens in an internet minute?” Intel Corporation, 5 December 2014.
[27]Lilian Edwards and Lachlan Urquhart. Privacy in Public Spaces: What Expectations of Privacy do we have in Social Media Intelligence? pp.1—29.
[28]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29]Elizabeth E. Joh. Policing by Numbers: Big Data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89, pp.35—68.
[30]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31]Elizabeth E. Joh. Policing by Numbers: Big Data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89, pp.35—68, 2014.
[32]Lilian Edwards and Lachlan Urquhart. Privacy in Public Spaces: What Expectations of Privacy do we have in Social Media Intelligence? 2016.
[33]Elizabeth E. Joh. The New Surveillance Discretion: Automated Suspicion, Big Data, and Policing.
[34]《公安部:旅馆监控视频保存期不得少于九十日》,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7-02/14/content_40282467.htm。
[35]Jonathon W. Penney. Chilling Effects: Online Surveillance and Wikipedia use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Vol.31:1, pp.117—183,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