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舆情监控层面来看,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网络舆情监控、社交媒体监控和生物特征数据库监控

(二)从网络舆情监控层面来看,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网络舆情监控、社交媒体监控和生物特征数据库监控

其中,网络舆情监控是一个大概念,社交媒体监控是网络舆情监控的一个子概念。但由于社交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故将之单列出来加以论述。

第一,中美都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网络舆情监控立足于堵,屏蔽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防止因为信息的扩散导致社会不稳定。美国的网络舆情监控立足于放,放任各种网络信息的传播,根据传播的信息去甄别恐怖分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国执法机构不惜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欲想捕之,必先由之。此外,在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上,美国采取攻击策略,以各种技术手段、广泛的国际合作,深挖和监控整个互联网络及其背后的行为者。中国采取保守策略,以各种技术手段管理互联网络的信息发布,从互联网络的出口处扎紧信息输出通道,同时以有限的力量追踪互联网中的危险行为者。

第二,中美都将社交媒体作为监控的重中之重,但投入的资源、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为了达到海底捞针和草垛中寻针的目标,监控整个大海和草垛,获取整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通过安装网络“刮刀”等软件,穷尽地搜刮整个社交网络数据,并以安全信标的方式追踪触碰安全信号的人。中国由于以堵的策略管控社交网络,相当于给社交网络建立了一个防护罩,故对社交网络数据的获取上缺乏美国安全机构那样的强旺动机,更倾向于监视和控制。

第三,在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建设上,美国建立了多重立体生物特征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在线检索实现了各数据库间的兼容,为美国打造了一个生物特征防护系统。中国的生物特征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进入普遍化程度,即只针对犯罪和恐怖嫌疑人员的生物特征数据库,普通人的生物特征数据库建设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而美国的生物特征数据库建设出现全覆盖的趋势。此外,技术上的一体化和多种生物特征的兼容使美国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系统,而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总之,从安全的视角来看,美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范本,给予我们启示。中国有自己的优势,即中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各族间的融合和一体化要优于美国。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多种族间较易形成对立关系,从而激发美国安全机构的过度反应,无论是网络舆情监控,还是社交媒体监控和生物特征数据库监控,都以对立关系作为预设前提,建构各种类型的监控,表现出高度过激反应的特征。中国各族间的亲和性提供了较高的安全感,安全机构的反应温和平静,上述各种安全监控表现出温和的特点。但随着“疆独”等三股势力的猖獗,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中国的安全环境和形势严峻,对网络舆情、社交媒体和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建设和监控需要根据形势采取强化措施,美国安全机构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注释】

[1]Alireza Shameli-Sendi Michel Dagenais, Arito: Cyber-attack response system using accurate risk impact tolerance, Int. J. Inf. Secur, 13, pp.367—390, 2014.

[2]Buzan B, Waever O and de Wilde J,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27, 1998.

[3]Buzan B, Waever O and de Wilde J,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24, 1998.

[4]James A Malcolm, Responding to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e securitis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s por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2).

[5]James A Malcolm, Responding to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The securitis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s por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2).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Facing Hazards and Disasters: Understanding Human Dimension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p.141, 2006.

[7]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 2004.

[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Facing Hazards and Disasters: Understanding Human Dimension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p.142, 2006.

[9]Jessica Jensen and William L. Waugh J,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with the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What We Think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22, No.1, Marc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