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三)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比较

中美都将社交媒体监控放在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的战略高度,投入巨大的科技、人力、财力,建立了严密、完整的社交媒体监控体系。中美两国政治体系、法律体系、文化传统、安全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社交媒体监控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相同点

第一,中美社交媒体监控机构均有较高的集中度,主体机构均为情报安全和公安警察机构。比较而言,美国监控机构的集中度高于中国,中国的一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可能设置监控岗位,美国的一般机构则没有类似设置;但相对于监控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言,中美两国的监控机构的集中程度和能力同样很高。

第二,中美之间在监控对象上表现出一致性,社交媒体和网民都是首要的被监控对象。差别是中国将前者放在首要位置,美国将后者放在首要位置。

第三,中美都建立了强大的社交媒体监控技术支持体系,都具有将整个社交媒体甚至互联网络纳入监控的能力。

2. 不同点

第一,中美社交网络监控的重心不同,美国以网民为重心,中国以社交网络为重心,这在两国社交网络监控框架图中,可以看出端倪。在某种程度上,网民和社交媒体是无法分离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表达。中美双方法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监控中心的差异,美国的监控机构在理论上不能隔离或干扰社交媒体,而只能监控社交媒体中的行动者;中国的监控机构在理论上可以隔离或干扰社交媒体,当然也能干扰网民,但干扰社交媒体更为经济有效。

第二,中美两国社交媒体监控的目标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监控机构详尽地收集网民的信息,建立详尽的个人数据库和行动者间的关系网络,为风险预测和预警提供基础;中国的监控机构是动态监测社交网络中的热点事件,防止热点事件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收集网民详尽个人数据的动力不足。

第三,中美社交网络监控都有代理模式,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的代理模式是借助他国的情报机构帮助收集数据,绕开法律壁垒。中国的代理模式是借重社交媒体规范网民的行为表达,社交媒体起到了代理人的角色;中国的情报安全机构没有像美国那样建立与国外情报机构之间紧密的联系,尤其在社交媒体监控和数据库共享方面,中国的情报机构远逊于美国情报机构与他国所建立的联系。

第四,中美社交媒体监控的技术发展方向不同。美国社交媒体监控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建立能够监控、侦测、收集、预测和报警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中国社交媒体监控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建立能够监控、侦测和阻断互联网络的技术,使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达受到约束和限制。

第五,中美社交网络监控的方向不同。美国的社交网络监控是监测、了解、收集数据,为反恐和打击犯罪提供线索和证据。中国的社交媒体监控除了监测互联网中网民的行为表达之外,还有管控互联网,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与国际互联网之间建立一道防护闸和保护罩,既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又防止不当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更要隔断国外敏感网站与中国网络的联系。

第六,中美社交网络监控所建立的引发安全信号的语体库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监控社交网络建立的语体库以犯罪、恐怖主义、毒品、炸弹、病菌、游行示威,以及监控名单、观察名单等引发社会风险的行为和主题为主。中国监控社交网络所建立的语体库以政治敏感词汇为主,犯罪、暴恐、毒品、恐怖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等为辅。语体库的差异说明了美国和中国核心关切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安全形势。

第七,中美两国社交媒体监控机构与监控对象之间形成的权力关系存在差异。美国的监控机构与监控对象——社交网络和网民不构成垂直的权力关系,只能借助法庭传票、司法部行政密令等,要求社交网络提供数据支持。中国的监控机构与社交网络和网民之间可以构成某种程度的垂直的权力关系,可以封停社交网络,也可以干预网民的言行甚至拘传网民。

第八,美国监控机构在一个开放体系中监控社交网络和网民,中国监控机构在一个封闭体系中监控社交网络和网民。美国的社交网络利用隐私和法律政策,在社交网络内部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封闭意义的边界;中国在具有开放意义的社交网络上,在国际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之间建立了一道防护罩。美国的社交媒体监控是开放体系中的封闭;中国的社交媒体监控是封闭体系中的开放。

第九,美国在开放体系中对社交媒体的监控,对个体数据的详尽收集,产生了寒蝉效应,使自由的个体在浏览或发布信息之前感到自己受监控,而不得不三思。中国具有封闭特性的社交媒体监控,为网民的行为设置了防护罩,网民在防护罩中的言行表达更为自由和开放,因为表达的最坏结果是无法表达,而不会像美国那样,因为不当表达而引发安全信号,进入被监控名单,受到追踪和监视。因而,开放体系中的监控和封闭体系中的监控所产生的自由的效果有反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