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三)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

厦门PX事件和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中美两国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社会运动。两场运动都出现了示威游行活动,而占领华尔街则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空间占领活动。两起事件分别在两国引领潮流,也在网络舆情监控上表现出一定的典型性。参见图4-5:

图4-5 中美网络舆情监控案例比较

通过对中美两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社会运动处置机构的行动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厦门PX事件从头到尾以政府为主轴,响应、监控和解决事件;占领华尔街从头至尾以联邦和地方安全机构为主轴,法院和政府起辅助作用。厦门PX事件从运动的发起到结束,一直以厦门市政府为针对目标,试图说服市政府改变对PX项目的态度,迁址或停建。占领华尔街则以主宰美国财富的1%为目标,主要是大公司、大财团,政府基本不是运动的目标,但问题的解决以安全机构为中心。

第二,厦门PX事件中,对网络舆情监控的主体不是太明确,对舆情的回应主要由厦门市委宣传部负责,环保安全技术上的回应则由环保局负责。对舆情的回应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舆情监控主体,《厦门日报》针对游行发布的措辞严厉的社论可能证明了这一点。承担公共安全职责的公安局则负责维持秩序,根据市政府指令抓捕游行者,而宣传部门的信息渗透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对占领运动的跟踪、对重点人物的布控,都由组成融合中心的警察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负责,在组织渗透、信息监测、跟踪盯梢上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使其能够对重点人员实施精准抓捕,并以预警的方式阻止占领行为的发生。厦门PX事件中,虽然市政府知道游行的时间和地点,但对有效阻止游行的发生无能为力。

第三,中国对待厦门PX事件和美国安全机构对待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性质定性是完全不同的。厦门市政府把PX项目的争执当作市民的维权行为,虽然指责游行非法,是受到极个别人的煽动,但只认为游行触犯法律,而不把它当作敌对行为。美国安全机构在后期则把占领华尔街当作恐怖主义安全风险行为,将骨干分子当作敌对分子镇压,并把大部分参与者当作罪犯处置。如果将占领者当作恐怖分子对待,安全机构的任何情报渗透都是名正言顺的。

第四,厦门市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政府,但在厦门PX事件的持续舆论冲击下,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而在游行发生两天之后,很快决定满足游行者的诉求,显示了强政府在社会运动中具有较高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来自厦门以外的以及高层政府的政治压力。占领华尔街由于没有提出可以兑现的具体目标,只有一些比较虚幻的理想和信念,对于政府而言很难满足。但美国社会行政、法律、公共安全分离的体制,使每一个机构都获得了巨大的缓冲空间,不会因为持续的占领和游行给政府带来过大的压力。而法律权威强大的规制力,为占领者划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游行和占领不会过分损害社会的运行。美国的警察和安全机构在自身的职责范围之内,充分履行自身的安全防控职能,几乎将所有的安全手段运用于占领运动,使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