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络舆情监控定义再辨析
网络舆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英美文献中基本上找不到对应词。一些中国的研究者试图将网络舆情翻译成英文,产生了两种具有不同意义的英文词组,一个是网络公共情感(Internet public feeling, the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network popular feelings),另一个是网络公共观点(online public opinions, Network public opinion),这两种翻译都将网络拟人化,隐含地认为网络具有人的思维,能够产生情绪和观点。这种情绪和观点其实是网络中的行为人所表达的,而被概化为网络观点和网络情感。将这两组英文词组放在“ebscohost”数据库中检索,没有找到一篇使用这些词组的文献,将这些词组放在互联网中搜索,也只能找到由中国作者撰写而被翻译成英文的文献。在西方英文语境中基本上不使用上述两组词汇。由于中美学术界在网络舆情概念的使用上没有形成一致,在网络舆情监控的使用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与在英文文献中很难找到网络舆情一样,在英文文献中同样找不到由英美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使用网络舆情监控,而只有由中国学者使用这个词汇的英文翻译。在网络舆情监控的英文翻译中,使用最多的是“network opinion monitoring”或“monitor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少数中国学者使用“network popular feelings supervisory”。而这些翻译的英文词组在英文学术数据库中检索不到相关文献。Monitor这个词汇是指在具体场景中的监听、监测、监视行为,中文作者将网络舆情监控在翻译成英文时使用这个词,说明了网络舆情监控的潜在含义,即在某个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网络针对某个具体网络公共观点或情感的具体监测行为,是在一个微观场景中的微观行为。在英文文献中,英美学者习惯使用“surveillance”这个词,此词汇既有微观场域中的监视、监测,也有宏观场域中的监控、监管,涵盖了监控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而且,英美学者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几乎从不使用“network surveillance”,即英美学者不将网络拟人化,将之作为监控的对象,而是将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将网络中的行为者、留下痕迹的人作为监控对象,监控的主语是政府、特工、警察、企业等。网络是网络用户的工具,更是监控者用于监控网络用户的工具。
在这里中美网络舆情监控的差异显现出来,中国的监控主体随时监测网络状态,跟踪网络热点事件,防止网络热点事件演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监控的重心是网络及其表达。美国的监控主体将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和媒介,监控网络中活动的人,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监控和寻找危险的人和行为,其监控的重心是危险的人和行为,网络只是方便使用、成本低廉的技术工具。
德勒兹认为,个人信息的影响力处于监控的核心,是以影响、管理、保护或指挥为目的,集中、系统、常规的收集个人信息。监控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依赖历史数据,建立新的能见度。在当下社会,由政府和商业公司进行的监控缺乏分化。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监控交织在一起,他们使用相同的技术,通过各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实施。[2]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政府机构或私人商业机构变得更加透明,监控日益显著地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3]
美国的网络舆情监控可以用“信息状态”(information states)加以概括。“信息状态”是指政府为提升安全和效率,在收集、使用或揭露个人信息上强化了其角色。政府监控能力日益增加,政策不断向前推进。[4]与“信息状态”相对应的另一个描述美国网络舆情监控的词是“美国监控状态”(American surveillance state)。这个概念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无处不在的眼睛,以及各种新形式的监控技术,使公民的隐私在美国已被破坏,乔治·奥威尔的大哥哥的黑暗视野正在实现。这一概念有4个核心论点:一是美国的监视正在急剧扩大;二是监视的水平与所面临的威胁是不相称的;三是监视没有受到足够的控制,超出了法律的界限;四是监视是无效的。总之,政府监控的反对者认为监控是无处不在的、非法的、鲁莽的和不必要的。[5]“信息状态”和“美国监控状态”是美国网络舆情监控的一体两面。“信息状态”以客观和中立视角看待美国的网络舆情监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这种状态的危险性;而“美国监控状态”从纯粹负面的视角看待美国网络舆情监控,认为它破坏公民隐私,危害美国民主制度。这两个概念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美国监控的现状,也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美国网络舆情监控的主体、对象和内涵。
比较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控概念,两者间存在如下差异:
第一,中国将网络作为监控对象,以拟人化的态度看待网络,认为网络会表达公共情感和公共观点,这些情感和观点蕴含某种风险,需要对之加以监控。美国网络舆情监控以网络为工具,监控网络中的观点、行为和人;网络是媒介和工具,是实施监控的低成本手段和新技术利用的场所,是便捷的收集个人信息的工具。
第二,中国网络舆情监控的目标是避免网络公共情感和公共观点引发舆论风潮和现实场景中的行动风潮,引起社会动荡,危害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因而通过防和堵来避免敏感的公共情感和公共观点在网络中发酵,堵住网络舆情的喧嚣,隔离、屏蔽某些观点和网站。美国网络舆情监控目标是寻找在网络上发表敏感观点、实施敏感行为的人,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其信息,在表面上对发布敏感观点和行为的网络不采取干预措施;在隐含的意义上,监控者认为网络是中立的、客观的信息发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观点或发生的行为不代表网络的立场和行为,监控所要针对的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这些观点和实施这些行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