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框架
本书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中美两国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优势和缺点,为中国应对突发事件提出法律、制度、政策上的建议。整个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
(1) 学理研究。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和应急机制3个关键词,对之展开学术史梳理,分析3个概念的源头,国内外学术界对之的界定,以及本研究所采纳的定义。本研究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性深化研究。学理研究集中在本书第一章。同时,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为了研究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也有部分学理上的梳理。
(2) 法律制度研究。对中美两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作细致梳理,比较两国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中国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同时,比较两国警察体系和制度,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特征。生物识别是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尽管它具有具体施策的特征,但生物识别在现代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基础性意义,故将生物识别放在法律制度等基础性框架内讨论。
(3) 施策与案例研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具体为三章,即基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网络舆情监控研究、社交媒体监控研究、网络舆情监控案例比较研究。在逻辑上,网络舆情监控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涵盖了社交媒体监控,将两章并列似有逻辑不通及重合之嫌。但仔细思考具有合理性,网络舆情监控涵盖了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舆情监控,具有宏观性。互联网世界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是社交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如果只谈网络舆情监控,而忽视社交媒体监控,存在非常大的缺憾。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下,不监控社交媒体,网络舆情监控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社交媒体是如此重要,将社交媒体监控单列一章讨论,非常必要,而且在学理上和逻辑上可以自洽。
(4) 结论。对整个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章节安排并没有完全按照模块划分。为了保持研究主题的集中性和聚焦,将网络舆情监控法律规制、网络舆情监控比较、社交媒体监控比较和案例研究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续的系统,方便阅读;而将生物识别以及中美两国警察体制的比较放在后面。这种篇章结构的安排并不损害谋篇布局的完整性、系统性,更加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