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9·11”事件是美国安全政策的分水岭,迫使美国将地缘战略优先秩序重新排列,将主要精力投入反恐战争中去。美国几乎用了10年时间在中东地区搜寻恐怖主义身影,相继推翻塔利班政权、萨达姆政权和卡扎菲政权。在国内,美国联邦安全机构对“9·11”事件作了深入调查,寻找恐怖袭击发生的原因和美国存在的安全漏洞,最终将落脚点锁定在生物特征识别,在美国掀起了生物特征研发和数据库建设浪潮。生物特征识别在美国联邦机构、驻外使馆、驻外情报和军事机构中的大规模使用,使美国能够有力打击恐怖分子及其嫌疑人,在矛盾冲突激化的背景下,确保美国本土安全。生物特征识别不仅在保障美国安全中功不可没,而且生物特征识别在各安全部门间的兼容和共享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情报体系的整合。

生物特征识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如画像、身高、脚印、指纹等,尤其是指纹技术在生物特征识别中仍占很大的比重。早期的生物特征识别受到传播能力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生物特征痕迹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超出一定的地域很难被异地的安全人员掌握,从而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和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特征的数字化不仅突破了生物特征传播的地域性,而且也突破了原有的有限的生物特征类型,使生物特征能够海量地获取、存储、调用和比对。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理论上每一个人的生物特征都能够被获取和存储,人类真正进入生物特征识别时代。

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委员会将生物特征(biometrics)界定为一个特征或一个程序:①作为一个特征,是一种可测量的生物和行为特征,能够用于自动识别。②作为一个程序,以测量生物学和行为特征为基础,识别一个人的自动方法。生物特征识别的两种类型都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自动检测和验证。

生物自动测量系统通常由5个部分组成:一个传感器,用于收集数据并将信息转化成数字格式;信号处理指令,执行质量控制和生物自动测量模型;一个数据储存单元,用于保存信息,并与新的生物自动测量模型作比较;一个匹配指令,将新的生物自动测量模型与一个或多个保存在数据储存器的模型进行比较;最后,一个决策程序(自动或人工协助)对匹配结果作出一个系统级别的决策。[2]生物特征识别主要有指纹识别、脸部识别、虹膜识别、手掌识别、签名测量、击键动力学测量、识网膜识别、步态/身体识别、面部红外热像图测量、多模式识别等。[3]用得最多的是指纹识别、脸部识别和虹膜识别3种,而在远程识别中,步态/身体识别和面部红外热像图测量用得比较多。从理论上说,不接触被测者的身体,保持一定距离,能够快速获取和验证生物特征,不容易引起被测者的反感,适合大规模应用。

在美国,生物自动识别已经研究和测试了几十年,最近10几年开始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如FBI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IAFIS)、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访问美国项目(US-VISIT)、运输工人识别证件项目(TWIC)、旅行者登记项目(RT)等在大规模地使用。许多公司也使用生物自动识别技术保护区域安全,维持时间记录,加强使用者的便利性。例如,迪士尼公司采用生物自动测量设备用于季票拥有者的检测,简化进入公园的程序,确保门票只被购买者本人使用。

在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和使用上,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建立了数量庞大、类型繁多的生物特征数据库,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树立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学术界关于生物特征识别与美国情报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美国情报体系的变革、生物特征数据库概况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上的进展。

第一,美国反恐情报体系的重建。学术界认为,“9·11”事件之后,美国对其反恐危机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加大反恐情报搜集力度;重视人力情报资源在反恐情报搜集中的作用;重组情报机构,完善情报的分析综合和协调机制;加强国际反恐情报交流合作,实现情报共享;[4]通过制定法案、颁布总统行政命令和实施国家战略的方式,强化部门反恐协作;[5]对组织指挥结构、情报系统的权力、情报工作的手段作了重大调整,[6]最终形成了以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指挥中心,国土安全部为核心机构,国防部、司法部、州和地方执法机构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以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等机构为跨部门协调组织的综合性的反恐危机管理体制。[7]此外,美国政府通过组织保障、技术和项目合作,大大提高了公私部门间的合作与协同能力。[8]

第二,以反恐为目标的生物特征数据库建设。“9·11”事件之后,各国不断寻求打击恐怖主义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在本国情报、执法及反恐等机构中建立和完善恐怖组织及人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大多建立在情报机构内,实行统一管理,根据不同需求向国内各执法部门开放,实现资源共享。[9]美国建立了几大生物识别数据库,如指纹自动识别集成系统(IAFIS)、生物指纹自动识别系统(IDENT)、全国安全出入境登记系统(NSEERS)、美国访问者与移民身份识别系统(US-VISIT)、领事联合数据库(CCD)等。[10]

第三,生物特征识别的研发和进展。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2005年将生物统计学确定为五大研发领域之一。[11]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建立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技术评测标准,能够在百万级数据库中实现90%的识别准确率。[12]

总体上看,关于美国情报体系和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共安全和反恐领域的专家,他们试图探讨美国情报体系的调整和变化;二是计算机背景的研究者,从技术、标准和产业的趋势,探讨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技术层面的研究以介绍为多,反恐体系的研究则有很深入的制度、法律、体系方面的分析,但分析生物特征识别及对美国情报体系整合的影响则不多见。笔者认为,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库在美国各安全机构间兼容共享的需求,是美国情报和安全机构整合的重要动力机制,并在实质上推动了美国庞杂的情报体系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