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事件

(一)厦门PX事件

1. 厦门PX事件网络舆情动员

厦门PX事件爆发于2007年,这一年是互联网从2G向3G逐渐过渡的阶段,主要处于2G阶段,网络以博客、论坛、门户网站新闻为主,聊天工具以QQ为主,微信还没有诞生。因而,2007年发生的厦门PX事件网民通过博客、论坛、QQ相互联系,成为社会动员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引爆厦门PX事件非常关键,《中国经营报》及后续的相关报纸报道了2007年全国政协第一提案,作为具有很高信度的传统媒体的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之后,逐渐发酵,成为舆论热点。

由于该事件已过去10多年,现在已很难找到基于网络的第一手资料,但从后来的相关研究中还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图4-1 厦门PX事件网络舆情动员阶段

厦门PX事件的发生和动员参见图4-1,《中国经营报》作为传统媒体揭开了事件的盖子,以6名院士、105名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一提案、风景如画的厦门受到化工污染危机四大卖点,以爆炸性新闻将事件推向了高潮。随之其他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博客、论坛一拥而上,迅速将事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持续成为2G时代社交媒体的热点。以媒体闻人连岳的博客为中心形成全国性的自媒体舆论中心,以小鱼论坛为中心成为厦门当地的舆情中心,而QQ和电子邮件成为当地熟人间聚会和谋划现场活动的平台,通过多层媒体发酵,最终将网上舆论变成6月1—2日的现场游行。许多学术研究论文和媒体报道都提到了博客专栏作家连岳,其在自己的博客上对PX事件的推波助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市区有条路叫“莲岳路”,连岳这个笔名即起源于此。如果把连岳博客上所有关于PX的文字下载下来,用5号字,A4纸打印出来,将会超过150页,字数则在15万以上。[86]他在博客上转载了所有传统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出谋划策,呼吁市民采取行动,成为事件按照市民预期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2007年,网络论坛是民众聚集议事的重要阵地,许多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头来自网络论坛。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也会从一些重要的网络论坛寻找新闻素材。在厦门PX事件中,网络论坛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小鱼社区、厦门大学BBS、天涯论坛都是重要的民众议事之地。如果没有该事件的发生,福建以外的网民不会知道小鱼社区,这件事之后,人们知道了这个网络论坛的存在。QQ群则以居住社区为单位组建,通过相识的人以滚雪球的方式将周围的人拉进群,共同议事。因为QQ群相对网络论坛的隐秘性,能够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成为议事的重要场所。

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事件发展过程的4个时期,即事件发端期、舆论发动期、行动密谋期和现场游行期。当大量人群聚集在现场开展游行活动的时候,以中国政治和行政的特点,事件已经走向了终末期。一定规模的人群上街游行对于中国的政治架构而言几乎是一条高压线,成为压倒地方政府官员的关键变量,尤其是在经过舆论充分发酵后的游行,更能给地方政治人物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地方政府作出让步,满足运动发起者的要求,在社会运动目标实现的情况下,运动的压力得到释放。通常,中国的集体行动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而目标越具体,越好满足。厦门PX事件中,无论是缓建还是迁建,都是满足目标的策略,缓建的提出,只表示厦门地方政府无权作出停建或迁建的决定,只能与国家发改委协商后才能作出。所以,6月1—2日的上街游行后事件就已结束,到12月举办市民代表会议,只是完成行政程序。

2. 厦门市政府网络舆情应急机制

厦门市政府在应对PX项目危机的过程中,采取了中国各级政府在面对应急事件时的常规处置策略,其过程如图4-2所示:

图4-2 厦门市政府网络舆情处置策略

厦门PX事件在被2007年全国政协第一号提案曝光之后,厦门市政府将责任推向了国家。首先,厦门海沧化工产业区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规划的事情,不是本届厦门市政府心血来潮做的事。其次,厦门PX项目是为了实现厦门化工产业链的定位而引进的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再次,PX项目经过国家环保总局环评通过,并且专家论证以及全球对PX项目的认知,证明这个项目是安全的、无毒无害,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PX项目的推进具有历史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环境安全合法性,政协第一号提案对PX危害性的宣传是没有根据的。

厦门市政府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在出现与己有关的重大舆情后,首先证明自身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试图降低自己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但正如事态发展所展示的那样,PX项目不是环评报告和某个专家的证言证明它是安全的,就能让受到该项目切身影响的人接受。厦门市政府试图加快项目的推进将其变成既成事实;而厦门市民众在这种紧迫性的压迫下,采取了扩大舆情影响的策略,通过他们能够使用的各种手段,扩大宣传,使PX事件成为一起全国性事件,超出了厦门市政府的掌控范围。

厦门市政府根据舆情的发展,在舆情处置阶段采取了4种策略:一是利用厦门市政府喉舌《厦门日报》从不同视角分析PX项目,最初是从环境安全性上分析该项目;在得知市民要举行游行后,发表了措辞严厉的社评,要求行动者悬崖勒马,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将公权力的权威展示得淋漓尽致。二是将PX事件爆发以来极为活跃的厦门当地网络论坛小鱼社区关闭,这是厦门市政府公权力所能及的。厦门PX事件过去10多年之后,笔者检索了天涯社区和小鱼社区,前者是第一大华人社区论坛,后者是在PX事件中在当地影响力最大的论坛。检索时都使用“厦门PX”作为检索词,天涯社区找到750个以厦门PX为主题的帖子,[87]小鱼社区只找到33个。[88]这两个社区有一个共同点,2007年厦门PX事件之前的帖子很少见到,都是这个时间点之后的帖子。从相同点来看,厦门市政府对天涯社区和小鱼社区都作了干预,或者某个不知名的机构干预了天涯社区。从行政权力之手来看,厦门市政府可能还无力关闭天涯社区的帖子,但它有能力关闭小鱼社区。三是厦门市政府动用警察力量关押煽动游行的重点人物。在游行当天扯着横幅走在最前面的人被当作游行的领头羊而被抓捕,后来迫于压力很快释放。[89]从警察的抓捕行为来看,厦门市政府并没有弄清楚游行的真正组织者是谁。从舆情干预的角度来看,可见政府舆情侦测能力之薄弱。四是动员各级政府力量,以人海战术分包、分块、分片对游行人员进行劝阻,这是中国的行政权力对应急事件出来之后采取的常规战术。

在整个PX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市政府最初是强硬以对,对政协提案、民众诉求置之不理;在舆情发酵超出地方政府掌控范围之后,采取柔软(缓建)战术,部分满足市民诉求;发现民意难违、项目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了满足民众诉求的策略(迁建),最终使事态平息下来。

厦门市政府在事件处置过程中,以传统方式应对2G时代的网络舆情,对舆情通过早期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估计不足,也对社交媒体对民众的动员能力和应对能力茫然无策,传统的恫吓和抓捕不能阻止民众对诉求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