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文献资料来源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中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比较研究,存在一定的敏感性。斯诺登事件曝光之前,美国通过棱镜计划以及其他项目,对全球进行监控,对全球的互联网信息流进行了大规模窃取活动。斯诺登作为棱镜计划的技术人员之一,了解其计划的部分秘密。到目前为止,美国安全机构对其国内和全球的监控仍然处于云山雾罩之中,局外人很难窥其奥妙,甚至安全计划的局内人也难完全清楚。美国安全机构将斯诺登的泄密行为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可见其泄密对美国国家安全伤害之深。美国的部分监控计划因斯诺登而泄露,但美国安全机构仍然视其已暴露或尚未暴露的计划为不宣之秘,只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或法庭的审判中才有关于计划材料一星半点的泄露。因而,在从事本书研究的时候,试图获得秘密资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些秘密资料,在美国信息自由法案很完备的状况下,可能要30—50年才能解密,甚至永远不能解密。因而,本书的研究只能来自已经出版发表的资料,或者来自美国国会听证会或法庭上的专家证言资料。
没有来自美国国家安全保密资料或中国的涉密资料,只借助于已经发表为公众所知的资料。学术研究资料需要以公众可见的得到验证的资料为基础,涉密或道听途说的资料,在可信度上无法验证。法案、公开出版物、新闻报纸资料、网络资料、法庭判例、美国国会的听证会资料,在互联网世界都是可得并能够加以验证的可信资料。因而,本书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 图书、学术期刊、报纸、杂志资料。这部分资料是本书研究资料来源的大宗,也是经过检验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资料。英文文献资料主要通过Google, Proquest等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中文文献主要通过Baidu, CNKI以及国内图书馆检索。
(2) 法案、法庭判例、美国国会听证会证词。法案和法庭判例构成法律文献的完整部分,前者是美国国会和中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正式法律文献。法庭判例在美国被作为与正式法案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文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美国国会听证会的证词是当事人在宣誓之后作出的,在法理上被认为可信,当然也存在撒谎的可能。但在关于美国监控体系的专家证词中,由于这些证词与专家的个人利益没有关系,一般认为是可信的。这些文献在探讨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社交媒体数据、网络论坛数据。这些数据在案例研究中作为一手资料被使用,作为政府清洗舆情的证据。这些一手资料的存在和消亡,在逻辑上可以产生一些推论性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知乎等民间专家资料。由于本书研究的敏感性,在相关专题研究上资料高度匮乏时,不得不借助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和知乎上的资料。尤其是知乎上的资料,一般没有文献来源,参与回答者以匿名专家的身份提供答案,他们或以亲身经历,或以局中人的身份出现,真假难辨。这种资料无法验证,其在本书的研究中使用非常少,不会影响研究的整体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