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警察机构在网络舆情监控上的比较
中美警察机构都投入巨大的资源对互联网络进行监控,但两国警察机构监控的方向和思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图6-7所示:
图6-7 中美警察网络监控体制比较
1. 相同部分
第一,中美两国警察机构在城市都建立了庞大的无差别监视系统。这些视频监视系统既有警察部门建立的摄像头,也有大量私人公司、物业甚至个人建立的摄像头,这些摄像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将被警察部门调用。在中国,公安部规范要求大部分社会治安监控视频存储时间为30天,旅馆业视频监控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90天。[34]到期之后会被后续拍摄的视频滚动覆盖,如果不作有意识的存储,监控摄像只能保存短期的视频资料。其思路着眼于短期内的行为,如果没有刑事治安案件发生,这些视频资料将不会被调用,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被永久覆盖。美国的执法部门则充分利用了视频存储技术的进展,利用低廉的存储成本有意识地保存无差别监控视频资料,并不完全着眼于短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是试图建立永久数据库,着眼于未来大数据分析。
第二,中美警察部门都对互联网络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监控,尤其对社交媒体的监控是重中之重。社交媒体信息流量占互联网络信息流量的绝大部分,也是反映个人、组织行为活动的重要情报来源,中美警察机构都将监控社交媒体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2. 不同部分
第一,中美警察机构在互联网络的监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向、思路和目标上。中国警察机构对互联网络的监控在于通过IP地址过滤、关键词过滤和删除敏感信息的方式,保持互联网信息的纯洁性和安全性,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在中国和国际互联网之间安装了一层防护罩,对国内和国际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审慎调控,防止国外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流入国内,也阻止国内国际间危险信息的交流。在IP地址过滤和关键词过滤之后,仍然有威胁性信息在国内互联网中流传,则采取人工方式加以干预和删除,对触犯刑律和治安管理法律的当事人采取刑事和治安处分。中国警察部门对互联网络管控的根本目标在于保持互联网络信息的无威胁性和安全性,不产生政治和法律危险。美国的执法机构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表达在理论上不持干预立场,但通过监控互联网络中的信息,寻找发布信息的人及其朋友圈,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和个人交友网络,为打击犯罪和恐怖威胁提供线索,并为预防警务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中美警察机构都建立有车牌数据库,但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车牌数据库是在汽车购买的过程中录入的,不能反映汽车行驶动态路线,只能反映汽车及其所有人的基本信息。美国的汽车车牌数据库由车牌阅读器扫描之后建立,是汽车运行路线的动态轨迹图,反映了汽车及其所对应的车牌的行驶轨迹,辅之以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判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驾乘人员信息。车牌、车辆、人员和运行轨迹的有机结合,为锁定犯罪人员和危险信息提供了基础。
第三,中美警察机构在网络舆情监控上的终极目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警察机构通过堵截危险或敏感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发布,防止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行为发生,着眼于堵。美国的警察机构通过监控互联网络,收集各种信息,采取大数据分析软件,绘制犯罪风险地图,实施犯罪预防警务,着眼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