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成为人员联络的隐秘通道和监控盲点

(二)社交媒体成为人员联络的隐秘通道和监控盲点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一是用户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公共化,满足了人类的表现欲,为社交媒体的勃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交媒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平时默默无闻,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小角色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大事件,成为历史和事件的主角。二是社交媒体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建立紧密联系的朋友圈,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推手。在4G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便捷,移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是早期的交流方式,这些交流方式的特点是单对单,限制了交流的开放性,趣味程度较低。社交媒体打破了这种单对单的交流方式,可以多人参与,建立交流组群,实现交流的多元化。多人参与并向陌生人开放,增加了交流的新奇性和不可预测性,刺激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愿望。社交媒体交流的开放性和私密性互为补充,满足交流的差异化需求。

从安全和保密的视角来看,社交媒体为封闭的小群体提供了秘密交往、招募成员的机会。一般人群的交往,因为交往内容的无威胁性,一般不需要建立封闭的小圈子,这是社交媒体上数十亿人愿意公开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原因。具有特殊诉求的小群体希望保密,建立封闭的圈子,将可能造成泄密的人员排斥在外。社交媒体中的即时通信工具和朋友圈权限设定,都可以将有危险的外人排除在外,保持朋友圈和交流群的纯洁性,满足了隐秘性和封闭性需求。但从监控的视角来看,增加了安全机构的监控成本,使之无法迅速掌握封闭小群体的动态,为小群体的密谋提供了机会。随着恐怖组织移到线上,社交媒体也成为执法和情报部门侦查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对象。虽然美国安全机构声称能够监测和确认网络上的恐怖威胁,[9]但是各种在线聊天工具的推陈出新,为美国的情报监测增加了难度,尤其是预防性情报工作面临巨大困境。

社交媒体为小众群体秘密交往提供隐秘渠道,推高了安全监控的难度。一是隐秘的小群体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凝聚力,常常有共同的目标和诉求,较少出现内部泄密的情况,不易被外界察觉。二是隐秘的小群体利用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和能力,通过权限设置屏蔽外面的人,保持小群体的纯洁性,使小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和动态处于保密状态。三是小群体的封闭性与社交媒体技术上的隐秘性结合,为秘密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信息传递、人员招募、聚会议事、私密性等方面提供强大的能力,极大地增加了安全监控的难度,成为社交媒体技术发展的副产品。魏曼认为,约90%的恐怖组织正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活动,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恐怖组织能够积极地、没有地理限制地招募新朋友。恐怖组织过去常常应用一个拉的策略,在聊天室等待支持者、有兴趣的人和小组成员加入;现在通过社交网络,恐怖组织实际上可以来到你身边,使用脸谱网的社会性质,一个页面打开到另一个页面,从朋友到朋友的朋友,逐渐扩大圈子,最终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