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事件
厦门PX事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1月,国家批准建立厦门经济特区,专辟海沧开发区,确定其化工产业的定位是“901工程”。当时为了吸引台商王永庆投资开发,划定了大约20平方公里的面积。后来,王永庆的投资项目因故未能如愿。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64]将海沧定位为石化工业区,[65]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条石化产业链,由此打造厦门海沧“石化重镇”的概念,而要实现这一“石化重镇”需要上马一大批新项目。[66]
2005年7月14日印发的编号为“环审〔2005〕618号”的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国家环保总局认为:“该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在落实报告书所提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各项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够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原则同意该项目建设。”2006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及配套工程项目的核准的批复》:“同意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建设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及配套工程项目,以满足企业下游PTA装置所需原料。”这份文件同时显示,该项目总投资为1078449万元(含外汇75056万美元)。项目资本金393130万元,占总投资的36.3%,其中富能控股有限公司以等额外汇出资196565万元,占50%;华利财务有限公司以等额外汇出资196565万元,占50%;其余所需资金685319万元申请银行贷款。经营期限50年。批复要求厦门市发改委“据此加快开展下一步工作”。[67]投资方“翔鹭化纤”的计划是,在2008年年底,产量80万吨的PX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而一旦该项目建成,这个号称全世界最大的PX项目及其下游产业,将至少每年为厦门的GDP贡献800亿元,这相当于厦门现有GDP的1/4强。[68]
反对的声音在民间很早就已出现。厦门市海沧区未来海岸的业主在2006年初以化工企业造成严重污染先后拨打110和环保热线投诉,并通过厦门的房产论坛、业主建立的QQ群表达诉求,后逐级向区政府、厦门市政府、国家环保总局投诉,没有得到回应。[69]
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几名院士的介入引爆了厦门PX事件的舆情。3月13日,105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成为该年全国政协会议的头号重点议案。议案由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赵玉芬院士联合其他几名院士发起,议案谈到3点:①PX是对二甲苯,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②PX项目位于人群密集的厦门海沧区,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只有7公里,距离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仅4公里。③海沧PX项目一旦发生极端事故,厦门本岛的上百万居民将无法迅速撤离,引发灾难性后果。[70]国家环保总局在与议案代表沟通后,表示项目投产是国家发改委批的,国家环保总局在项目“迁址”问题上没有权力,环保总局只能保证厦门市绝不再批新的化工项目。该议案在经《中国经营报》报道之后引发轩然大波,如果105名政协委员联署的议案都不能发挥作用,具有切身利益相关的普通百姓如何扭转局势?
舆情被点燃后,传统媒体、博客、网络论坛、QQ等社交媒体进行了响应,厦门PX事件迅速被推向风口浪尖。厦门市政府试图利用PX项目环评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等具备所有合法手续,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将该项目变成既成事实,用行政权力压制民间声音。但厦门市政府的策略激起了民众更大的反弹声浪,尤其是博客、网络论坛、QQ朋友圈将厦门市民联结起来,从虚拟空间中的民意演变成为物理空间中的集体行动。2007年5月下旬一条短信在网络、手机、QQ群中广泛传播,短信重复了陈玉芬院士在政协提案的主要内容,呼吁厦门市民行动起来,保护厦门市、保护家园和自己家人的安全。短信提议6月1日到市政府散步,向政府传递民众的声音。[71]
厦门市政府迫于压力,于5月30日宣布缓建PX项目,[72]已经被动员起来的市民仍然于6月1日和2日前往市政府举行游行活动。《厦门日报》发表社论强硬表态,要求游行者悬崖勒马,将游行者界定为不明真相,受人唆使。[73]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厦门市政府对PX项目重新展开环评,开放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接受市民建议,并遴选代表参加12月13—14日举行的环评座谈会,在听取民意,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PX项目迁往漳州,厦门PX事件宣告结束。
厦门PX事件从2006年春市民对化工项目污染投诉开始,到2007年12月决定迁建漳州古雷港为止,历时一年半,事件出现3个高潮:2007年3月政协委员联名提案;6月初市政府门前游行;12月中旬市政府召集市民代表会议。如果将人群聚集表达诉求作为社会运动的标准,那么厦门PX事件只有6月初的两天游行算得上真正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的时间很短暂,但政府的行政决策过程比较漫长,使整个事件余绪袅袅。多方博弈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运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