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一、引  言

厦门PX事件发生于2007年,占领华尔街发生于2011—2012年,这两起事件在时空上没有关联,在形态、目标、结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两起事件在中美两国各具有标本意义,引领群体性事件或社会运动的潮流。

厦门PX事件在中国的学术界、舆论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有媒体将2007年称为中国公共事件元年,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民众诉求的分水岭,是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市民时代正在到来。[1]更有论者称其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里程碑。[2]对厦门PX事件的过度描述有溢美之嫌,从本质上言,厦门PX事件与中国的民主或民主进程没有关系,它不能改变中国的政治格局,甚至不能改变中国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模式。它也对中国的公民社会、社会组织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没有后续发生的多地的PX项目事件,它就是一个孤立的市民维权事件。但厦门PX事件在两个方面引流潮流,使之成为中国群体性事件或社会运动的标本性事件:一是手机短信、QQ等通信工具嵌入社会运动,成为运动的推动力量,超越了几年前社会运动中的网络论坛作为主要联络工具。二是厦门PX事件开创了中国环保运动的先河,将环境保护和健康问题提升到社会运动的高度,成为后续多地发生的PX事件和其他环保类事件的引领者。但如果论者要挖掘其政治意义,和民主扯上关系,可能要失望。

占领华尔街(OWS)始于2011年9月17日,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网络,通过“我们是99%的人”的连接联合成一个运动,抗议国内政治中的法人权力。[3]占领曼哈顿金融区的自由广场,后来蔓延到美国100多个城市,并在全球1500多个城市引发类似行动。OWS反击主要银行和跨国公司在民主进程中的腐蚀性力量,以及华尔街在造成一场经济崩溃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场经济崩溃导致美国几代人失去了财富。这场运动受到埃及和突尼斯民众起义的启发,旨在反击那些正在制定不公平全球经济规则1%最富有的人。[4]西方学术界对占领华尔街存在较多的争议,认为它唤醒了以往区分旧社会运动和新社会运动的辩论,实现了一个全球化的公民社会;一种新的社会运动来了又去了,带有早期运动的元素。它增加了新的战术、结构和需求模式,这些都是由当前的环境形成的。[5]OWS的行动者们试图激励公民团结起来,以便社会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个集体渴望吸引各种各样的听众,其目标是通过一个维护人民意愿而不是精英声音的政府重新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占领华尔街从一开始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很快将抗议转变为一个既有异议又能为许多不同的人创造不同选择的空间。但这也使将OWS描述为一个单一的统一现象变得困难,因为OWS从未局限于一种声音或定义其自身的形状或范围;相反,它带来了无数的声音,无数次地定义和重新定义它的形状和范围。[6]占领华尔街拒绝提出具体要求,[7]使它无法实现社会运动或集体行动通常能够实现的目标。所以,它的终结很难去界定它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但从占领华尔街蔓延到美国100多个城市、全球1500个城市来看,它是成功的。它的理念、策略得到广泛的认同,从一个美国本土运动,变成一个全球性运动,是全球社会运动风潮的引领者。

然而,将厦门PX事件与占领华尔街作比较,有成立的基础吗?厦门PX事件是中国的本土性事件,具有很深的中国烙印;占领华尔街是一个美国本土事件,但蔓延到全球,成为全球性事件。笔者认为,两起事件比较的基础是存在的:一是两起事件都有深刻的社交媒体烙印,社交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二是中美两国社会控制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厦门PX事件符合中国社会运动的发展特征,是典型的中国事件;占领华尔街符合美国的社会运动特征,是典型的美国事件,将两起典型事件加以比较,可见到中美社会控制机制的差异。三是两起事件分别在两个国家成为标杆性事件,在两个国家分别引领社会运动的潮流,两起事件在分量上担得起这种比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