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舆情监控的类型
中国网络舆情监控从类型来看要比美国简单得多,由于在监控的重点和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网络舆情监控表现出自身的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对敏感信息和网站的访问限制与屏蔽,使网站内容无法在国内传播,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政府相关机构对网站内容发布方的干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内网站,政府相关机构可以直接通过约谈和警告制度,为网站的经营方划定红线或施加影响,使其删除相关敏感内容,避免内容扩散,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国外网站,其域名和服务器都在国外,政府相关机构鞭长莫及,无法从网站内容的源头阻止内容的生产和发布,而采取相关技术手段,对网站进行屏蔽和封锁,使国内网络用户无法访问,以达到封锁不良信息在国内传播的目标。这类网站主要由邪教分子或其他境外敌对势力创办,试图通过网络舆论宣传影响国内受众,达到其政治企图。此外,以脸书和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表现出高度的自媒体特征,注册用户在上面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具有很高的随意性,也成为中国网络舆情监控限制访问和屏蔽的目标。
第二,对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新闻网站发布信息的监测和限制,阻止谣言或敏感内容的发布和扩散。随着互联网进入4.0时代,通过各种工具在网络中的自我发布和自我表达日益简便快捷,也常常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产生的源头。对这些源头的监测和控制成为网络舆情监控的重中之重。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自媒体的发布采取整体控制的策略,通过软件技术限制一些敏感词汇在自媒体发布中出现;通过机器人监测网络,机器人具有很高的词汇学习和识别能力,能够自动屏蔽和删除具有敏感词汇的文件,迫使自媒体的发布者思考和回应机器人的要求,避免触碰敏感话题。此外,网站的管理者和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以人工方式监测和审核网络的内容发布,以弥补网络机器人在词汇学习和监测上的不足。网络管理员对发言者所犯错误加以分级处理:犯错级别低,对账号临时禁言;犯错级别高,则销除账号,永久禁言;触犯刑法时,则由公安机关介入,追究刑事责任。在对网络内容发布的监控上,也包括政府相关机构对网络管理者的监管,使其符合法律和关于敏感信息内容限定的要求。此外,对自媒体中个体自我发布的监控还包括网络用户对敏感内容的举报,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它是网络机器人、网络管理员和政府监控人员力有不逮时的重要补充。
第三,对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监控。尤其是手机和互联网络高度合一之后,微信聊天等工具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微信群建群简捷方便,规模庞大,信息的多次传播快速,而且可以熟人圈子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以几何级数扩散信息,造成内容监控的难度和防止信息扩散广度的困难。微信群的信息传播和扩散从网络舆情监控的视角来看,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现在能够监测的是微信公众号,而对微信群的聊天内容的传播,仅限于删除敏感内容,使相关连接失效。此外,对重点微信群的监测、警告和预警制度,能够产生一定的威慑效果。
第四,电话监控、电子邮件监测和收集、网络流量的截获和存储、车牌的抓取和数据库建设,在中国很少见到相关报道,也无相关解密信息。只有在刑事犯罪追踪中,对特定人员电话和上网痕迹的监控和侦测,但没有以所有人的电话、电子邮件及整个网络流量的截取为目标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