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果期管理

幼果期管理

幼果期,草莓果个变化不明显,但此时草莓果实体内的细胞数量快速增加,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要精细管理。

1.温度管理

温度与果实的生长和成熟有密切的关系。温度高,果实发育快,发育期短,成熟早,但果个小,商品价格降低;温度低,果实发育慢,发育期长,成熟较晚,但个较大。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根据市场情况,通过控制保护地内的温度,可适当调节果实的成熟期,从而满足果品市场的需求,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这段时间可以着重平衡草莓品质和上市时间。草莓果实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控制在5~8℃,这是因为幼果期叶温低,有助于养分积累,促进草莓果实的膨大。

2.水分管理

在幼果期要把握水分的控制。冬季温室草莓的肥水管理重点是协调好浇水与提高地温、降低棚内湿度的关系,只有搞好水分管理,才能保证温室草莓的丰收。

(1)把握浇水时间 这个时期的浇水应安排在晴天的上午,这样做不仅水温和地温差较小,地温容易恢复,而且还有充分的时间来排除因浇水增加的空气湿度。一般不宜选择在中午,以免高温时浇水影响根系的生理机能。也不宜在傍晚和风雪天浇水,避免造成棚内地温低且难恢复,湿度过大,引起草莓病害大发生。

(2)注意浇水量 温室草莓水分严重不足时,植株翻卷且叶片出现焦枯。水分过多时,土壤缺氧引起根部腐烂。冬季温室浇水的原则是小水勤浇,每7~10天浇水1次,浇水量每亩为2t左右。

(3)加强通风管理 浇水后,开小风口进行通风,不但可以排湿,而且能尽快恢复地温,不要采取关闭风口来提高温室温度,以防湿度过大诱发病害。

3.光照管理

寒冷季节,温室内的光照条件直接影响草莓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草莓生产中又经常遇到阴天及雨雪天气,所以保持棚膜的清洁,减少棚膜水滴可作为改善温室内光照的措施。另外,可通过悬挂补光灯或反光膜补光的方法增强光照(见彩图34)。

4.补充二氧化碳气肥

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被称为植株的粮食。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供应充足,草莓植株的光合效率增加,能够提高草莓的品质,提高草莓植株的抗病能力,还能使产量提高20%~50%,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保护地栽培中,早晨揭开保温被后,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因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而迅速耗尽,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远低于外界(0.3%),使光合作用处于饥饿的状态,所以我们要人工补充二氧化碳。在生产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悬挂二氧化碳气肥袋。这种气肥袋不需要水、电等外界条件,仅仅通过袋内的碳酸氢铵和催化剂就能够持续地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既方便又高效(见彩图35)。在悬挂时,悬挂的高度是距离草莓植株上方0.5m的位置,按“之”字形排列,悬挂的数量一般每亩大约20袋,可连续使用30~40天。其他温室二氧化碳补充方法如下:

(1)二氧化碳发生器 二氧化碳发生器一般采用耐高温、防腐蚀材料制成,内设自动控制装置,通过硫酸和碳酸氢铵等化学反应释放二氧化碳,从而达到补充二氧化碳的效果。该方法加料方便、施用安全,但是出气不稳定,需要不断地实践摸索。

(2)利用煤气生产二氧化碳 利用中央锅炉等系统来对低硫燃料如天然气、石蜡、丙烷等进行燃烧来释放,补充二氧化碳。该方法安装费用高,操作不安全且产生二氧化碳的浓度难以控制。

(3)液态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装在高压钢瓶内,借助管道疏散。该方法使用安全,可以有效地控制肥量和施肥时间,但是充气麻烦,比较危险,成本较高。

(4)酿热温床 在温室靠山墙处挖床坑,坑长度约3m,宽约1.5m,深度1.2~1.5m,挖好后在坑里填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发酵菌。铺放酿热物时,应分2~3次填入,每填一次都要踩平踩实。酿热物只能填至离床坑口17~22cm处,垫得太满,易散热,保温效果差;垫得太少,苗床操作不方便。采用酿热温床的方法,在补充二氧化碳的同时,还可以使温室内的温度提高1~2℃。

5.追施肥料

此时,要进行追肥补充养分。一个跨度8m、长度50m的标准草莓温室,随水追施氮、磷、钾比例为19∶8∶27+TE的水溶性肥料,施肥量为2~3kg。最好追施含氨基酸的水溶肥,在满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满足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草莓冲施肥多以滴灌的形式随水滴到草莓根部,所以要求肥液浓度要均匀。在浇肥之前把肥料溶于水中,上午温度上升到20℃时开始浇清水,5min后关闭进水阀门,将肥料溶液等分成2~3份,每次只往施肥器中倒一份;浇15min后,再注入另一份肥液,等浇完肥液后再浇5min的清水,冲洗浇水管道。一个跨度8m、长度50m的标准草莓温室,浇水量控制在1500kg。浇水后开小风口通风排湿,防止大风口快速降温。对于像章姬这样果实微软的草莓品种,在果实膨大期应每次随水追施钙肥,每亩加入1kg的硝酸钙水溶液,有利于果实硬度的增加,提高果实的着色。

【提示】 全元素肥料的使用,为草莓生长所需养分奠定基础,保证果实正常生长。另外适当补充硼肥、镁肥,能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可叶面喷施0.2%硫酸镁溶液来补充镁元素,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补充硼元素。加少量尿素可促进硼元素的吸收。

此阶段的草莓在植株形态上表现出新叶明显变小、叶片出现黄化、叶脉为绿色、叶脉间为黄白色,一般为草莓缺铁的症状。铁元素能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影响光合作用;还能参与酶的活化,影响呼吸作用。所以,补充铁元素至关重要。在生产上,补充铁元素可通过叶面喷施0.2%~0.3%硫酸亚铁溶液。要加强中耕,提高地温,促进草莓植株根系生长,提升铁元素的吸收率。

6.疏花疏果

为了提高草莓果实的商品性,在草莓坐果后要加紧疏花疏果,使营养集中在留下的花果上,从而增加草莓果实的体积和数量。高级次的花蕾开花晚,往往不能形成果实,所以要及时除去高级次的花蕾。疏完花要做好疏果的工作。一般疏果率为15%~20%,疏果后每个花序留果6~8个,一株草莓留果12~16个。疏花和疏果有利于减少植株养分消耗,集中营养,使果实成熟期集中,减少采收次数,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果率,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注意】 在幼果期尽量不摘叶,以免产生伤口,而且会削弱植株长势,减少草莓植株光合作用面积,直接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

在疏花疏果时一定要先整体把草莓果抓起来,摘除畸形果、病果之后再根据草莓长势留果。对于过于弱小的植株,可以疏除全部花和果以培养草莓植株。健壮苗留10~12个果,中等苗留8~10个果,偏弱苗留3~5个果,并且留果数量可根据销售方式进行调整,需要大果的适当少留。

7.及时植保

对草莓要每天观察,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不要等大面积发生后再防治。这个阶段白粉病病菌容易在果实上发生,12月~次年2月进入白粉病的第二个高发期。白粉病是顽固性病害,很难一次完全治愈,要时刻关注白粉病的控制效果,及时确定防治措施。但此时草莓果实细胞在分化,打药容易引起畸形果,应尽可能用烟剂防治或采取通风降湿等物理防治方法。

产生药害后,植株不能恢复生长的,要及时补种或改种;功能叶损失少的,可以先喷水洗药,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及温湿度管理,也可叶面喷施缓释剂、生长调节剂,如植物动力2003、白糖水、喷施宝、细胞分裂素、叶面肥等,以减轻药害,促使植株逐渐恢复正常生长,降低药害损失。温度控制在22~25℃,不要太高,否则会加重叶片的负担。浇水时要浇小水,避免大水降低地温,不利于草莓根系活动。

【提示】 对于白粉病发病比较严重的植株,摘除病叶、病果,如果整株感染严重,要整株拔除,清除病源。

小技巧

新型病虫害防治方法

(1)静电防治 利用生物电技术,在温室内形成的空间电场能抑制病菌的流通,有利于对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治。静电将空气中的雾凝固,使其变成水,达到降低空气湿度的目的,有效防止草莓病害的发生。

(2)臭氧防治 臭氧可将温室内空气与植株表面的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快速杀死或钝化。臭氧防治是通过装置中高压、高频电的电离作用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进而在生产中用于病虫害的防治。生产上常见的有臭氧发生器和臭氧功能水喷雾器。优质的臭氧发生器应是高介电材料制造、标准配置(含气源和净化装置)、双电极冷却、高频驱动、智能控制、高臭氧浓度输出、低电耗和低气源消耗。但是臭氧发生器造价高,安装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臭氧功能水喷雾器是由水容器、臭氧发生器、蓄电池、供气部件、喷施部件等组成。由于是通过高压喷头将臭氧水喷施在草莓植株上的,喷洒均匀,防治效果更佳,操作简单,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广泛的方法。臭氧功能水的浓度一般为0.7~1.0mg/L。在草莓生产上,臭氧防治对灰霉病、白粉病、红蜘蛛、根腐病等多种常见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快速性、环保绿色性等特点,但是臭氧杀菌受温湿度等影响严重。棚温在30℃以上的白天,臭氧灭菌几乎无效,因此,在夜晚、阴天使用效果好。